全台地熱潛能40GW 北宜花東5熱區就占八成 蘭陽溪探勘先行
台灣地熱開發正邁入關鍵階段。根據經濟部地礦中心評估,全台地熱潛能高達40GW,其中大屯山、宜蘭蘭陽溪、花蓮瑞穗、台東紅葉—霧鹿及知本—金崙五大區域就占了八成,在地熱探勘前期投入成本高、時間長的狀況下,被列為優先開發重點。
同時,探勘成果已有初步突破,包括大屯山測得高達245℃的蒸汽、花蓮瑞穗發現175℃熱水通道,台東多地也突破150℃紀錄,顯示穩定供能前景。國營事業也率先行動,中油深層鑽井成功突破4018公尺,創下全台新高,並在宜蘭持續布局新井。
北宜花東五大熱區,蘭陽溪成焦點
台灣地熱潛能達到40GW,經濟部地礦中心綜合評估全台十大地熱潛能區,其中以大屯山、宜蘭蘭陽溪中上游、花蓮瑞穗、台東紅葉—霧鹿以及知本—金崙5大區域最具發展潛力,合計占全台地熱潛能的8成,將列為優先探勘區域。
其中宜蘭更被評為全台深層地熱潛勢最高的地區,不僅已有清水地熱電廠運轉,仁澤、土場電廠也正在開發中,該區域的地熱發展正逐步成形。近期,因資源面、交通與饋線等優勢,經濟部發展重點著重在蘭陽溪地熱區。
地礦中心副主任陳勉銘表示,近期已在蘭陽溪上游完成空載大地電磁探勘,期望尋獲更高溫、更穩定的熱源。
溫度與發電效率直接相關,大屯山可望成為高效率發電區
在地熱領域,「高溫」代表更有潛力轉換成電能。
地礦中心指出,前五大高潛力區的地熱探勘已初步取得成果,例如,大屯山馬槽地區在火成岩與沉積岩的交界深處,測得245℃高溫蒸汽,且經過產能測試展現出潛力。
另外,花蓮瑞穗地區調查發現175℃的熱水上湧通道,具穩定供能前景;臺東海端及延平地區,突破過往紀錄,皆量測到150℃高溫。
目前經濟部正加速開發宜蘭土場案場,並探勘員山及冬山區域,也打算在臺東縣推動知本、金崙的地熱電廠開發計畫。
經濟部表示,臺灣地熱資源涵蓋火山區、變質岩帶與沉積岩區,展現多樣化的蘊藏條件,並具備 24小時基載供電的特性,是能源轉型不可或缺的再生能源資產。透過精準探勘、深地層調查與鑽井驗證,將能確認地熱儲集層位置、溫度與產能。
中油深層鑽井突破4000米,宜蘭土場電廠將併網
地熱推動策略上,國營事業率先行動。台灣中油與中研院合作的員山深層地熱井,歷經地層挑戰與鑽具磨損,最終於8月16日成功鑽抵4018公尺深度,創下全台新紀錄。
中油表示,後續將進行電測並蒐集地質資料,評估是否具備商轉開發價值。同時,中油也在宜蘭冬山規劃新一口4000公尺深層探勘井,以掌握蘭陽平原南北兩側地熱潛能。
另一方面,位於宜蘭大同鄉土場山區的5.4MW地熱電廠,歷經交通與氣候挑戰後,已進入設備測試階段,預計9月底即可運轉併聯發電,為國內再添一座地熱基載電廠。
法規鬆綁成關鍵,原民諮商與國家公園待協調
雖然探勘與開發逐步推進,但地熱發展仍面臨法規門檻。
經濟部透露,內政部正研議《國家公園法》修法,若通過,未來陽明山國家公園內的大屯火山地熱區將可開放開發。另外,《國土計劃法》修正與涉及原住民族土地諮商同意權的規範,也需進一步簡化與協調。
主要原因在於宜花東多數潛能區位於原民居住地,業者反映諮商程序繁複,正與原民會討論簡化流程。
地礦中心主任徐銘宏坦言,修法涉及跨部會與地方政府協調,耗時且困難,包含國家公園法、原民諮商、內政部國土計畫相關法令等,都需很多努力。
2025目標併網20MW,五年後目標上看1.2GW
能源署指出,目前全台併網地熱容量為7.49MW,今年預計再增加12.6MW,目標總量可達20MW;2026年則設定完成地熱蘊藏潛能500MW調查;2030年以裝置容量1.2GW為長期目標。
地熱今年裝置容量目標僅 20MW,相較於全台 40GW 的理論潛能顯得十分有限。若以電力規模來看,20MW大約只相當於一座核電機組的百分之二,也遠低於太陽能與風電已達的裝置量。
主要與地熱開發仍處於實驗與驗證階段,鑽井成本高且風險大,短期內無法大規模擴張有關。換言之,20MW的意義更多是「技術示範與資料累積」,而非供電量。目前只是第一步,還需要十年以上時間才能看見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