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濠仲專欄:賴政府怎麼看「只顧出牌」的川普
川普再次贏得大選,即將重返白宮的那一刻,有多少美國人捶胸頓足,所有對國家最負面的想像席捲而來,不可置信一個愛記仇又自戀,還特別偏執粗魯的人,為什麼會受到超過八千萬美國人擁戴。
偏偏,川普上任數月,美國媒體重要版面幾乎每篇都繞著他的一言一行打轉。起初,先是大規模整頓聯邦官員,從國稅局到五角大廈無一倖免,再又凍結生物醫學研究經費,還解雇數百名負責人道援助的國際開發署員工。另外,他繼續透過個人社群平台Truth Social拋出國政議題,一邊宣布關閉南部邊境,一邊毫不避諱以「國王萬歲」貼文讚許自己。同一時間,他聲稱將和俄羅斯談判結束烏俄戰爭,卻要烏克蘭以「等量的東西」換取美國支持,旋即,一手驅逐非法移民,一手推出「金卡級」綠卡,說要以此吸引富有的外國人,接著就是展開在全球引起軒然大波的關稅戰。
而那都還只是他上任短短幾個月內種種「驚世之舉」的冰山一角,就像他在競選期間頻拋議題速度一樣,例如揚言大規模驅逐非法移民、廢除《平價醫療法案》、刪減社會安全和醫療保險,以及誓言全國各地都將禁止墮胎,即使每一項都造成爭議,唯一不爭的事實是,川普一直讓他的對手(民主黨)疲於奔命,不得不把很大的精力用於駁斥、澄清和跟川普辯證。從川普正式表態再次競選總統,幾乎就強勢地主導了美國輿論。迄今上任半年,他無疑已是全球最受矚目的人,且沒人知道他下一步會做什麼(盟友和敵人都不知道),以及在這個「讓美國再次偉大」的外交政策顛倒時代,川普涉足的每個地緣政治領域,都會製造出一票人對他心生反感。但一來,這很可能反而滿足了他的虛榮,二者,就美國政黨政治,一個關鍵的問題也因此浮現上來──這段時間民主黨哪去了?
從一個角度看,「爭議施政」讓川普的淨支持度很快就跌破成為負值,另一方面卻不容否認,民主黨並沒有因此占到任何便宜,甚而有被邊緣化危機。
這又可回到美國近年對民主政治的探索之一──什麼是「政黨的優勢」。過去的政黨競爭,政客為爭取認同,所著重多是透過民意的反饋找出特定議題,再藉由宣傳這一議題去吸引公眾認同,所謂「順勢而為」理論,很長一段時間即被當成政黨競爭的利器。
只是,新社群媒體興起,加上新世代的思維觀念丕變,這種「順勢而為」被動的議題操作,已很難讓政黨經營脫穎而出,進而再有「乘勢而上」理論的興起,即政黨不只要回應選民關注事項,還得策略性地設定優先順序,尤其必須從中擇一強化。
例如,拜登大動作執行阿富汗撤軍,的確是「順勢(民意)而為」,理當帶來好評卻因為撤軍倉促,以及過程中超乎設定的負面新聞,導致好事辦壞,連帶損及之後拜登所謂「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領導威信。同一時間的川普,則採取了「乘勢而上」策略,除全盤否定民主黨所採行的傳統美國外交政策,連同把伊拉克戰爭的不名譽也拖下水(哪怕是共和黨總統小布希所為),再到俄羅斯進犯烏克蘭,川普則是把話語設定到歐盟頭上,稱「歐洲無非是在美國慷慨軍事保護傘下所建立的臃腫福利國家」,接著延伸劍指中國,批判美國和中國二十年的經濟往來,竟換來一個21世紀的超級大國對手,還摧毀了美國製造業,最後又回到稱納粹被擊敗的80年後,蘇聯解體的35年後,歐洲人現在難道不該為自己的國防負責。
拜登依「順勢理論」撤軍,不幸錯估形勢,當然給了川普打擊機會,問題是川普並不只「順勢」批判對手失利,還「乘勢而上」,把所有美國當前外交的種種挑戰,全轉嫁到拜登頭上,直到大選前以哈衝突,拜登政府的話語宣傳全都只能處於守(劣)勢。結果,民間輿論至少很大一部分就變成了「川普的浮誇言辭讓許多人聞之卻步,卻不失點出了一些中肯問題」,靠著這樣的氛圍疊加,連帶便把川普送回了白宮,還讓民主黨至今仍找不到應付川普2.0對案。
那麼,儘管川普今天的領導並非朝正常的建設性方向前進,其魄力和破壞力往往是一線之隔,現實上卻不容否認他戰略性的領導,卻迫使民主黨竟「拿川普沒轍」,說明了他對「乘勢而上」理論的時代效果,很有心得,如同他所自信的,自己出牌快過政敵批評,他就贏了,因為社群傳播時代,為政者的盡速澄清,哪怕再快都是「慢」,而這也說明了為什麼川普從來無懼網路上對他的揶揄梗圖(梗圖製作不及川普拋出議題)。至於一個像川普這樣擅長「乘勢而上」者,還另有一明顯特徵,就是他通常只顧著出牌,很少把時間浪費在任何懊惱中。
賴政府不必學川普本人,畢竟過去多有政客以川普的張狂、民粹為師,結果多是畫虎不成反類犬(川普學不來,其養成太複雜),但嘗試理解他崛起背景的多個層面,或許也有助釐清如何善用行政權,將自己拉出不利的政治處境。
※作者為《上報》總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