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薈〉讀詩寫易經中的第六卦——關於詩人黃漢龍
訟卦——天水訟(第六卦)
魚們總是嘟著嘴
追著泡泡打轉
泡泡則不斷向上
不斷向上
向上
魚的眼睛成了泡泡
不停地轉
竟鑽進泡泡裡面
看到外面更多泡泡
這時,我懷疑自己
是魚還是泡泡
是泡泡
是魚
是魚
是泡泡
我和自己爭吵不停
泡泡依然是泡泡
我不知是不是魚?
向明讀後:
撇開〈訟卦〉這個詩題,而純就詩的本體來欣賞,我們會發現這是一場臨池觀魚戲水,魚追逐水泡的一個生動的場景。由於移情作用,人彷彿自己也迷失在這魚水交歡之中,不知自己到底是魚還是泡泡?這種迷惘在現在這種以速度和奇幻見長的社會,人稍一涉足或誤入囹圄,是會搞得昏頭轉向的。然而對《易經》第六卦〈訟卦〉之解卦言說,遠比此詩來得理性嚴肅。從「訟」一字的本義言,訟者爭也。從「訟」的卦象言,上面是三橫的乾卦,下面是上下兩短橫中間一長橫的坎卦,乾剛坎險,上剛以制其下,下險以伺其上,皆訟之道也。訟卦又名為〈天水訟〉,而「天與水違行」,天上水下,其行相違,必興訟。所以程頤說:「訟者,與人爭辯其是非也。」因之〈訟卦〉的本意是在說出興訟的原由,教人避免「剛」「險」之鬥,「天」「水」之爭,也就是教人避免打官司。這也是一些占卜、算命、看風水者必以易理來推算的原因,因為這其中有太多的經驗法則可套用。
黃漢龍欲將玄妙的「易經」轉化為白話可能比寫成古詩更難。《易經》是說明宇宙現象「變」的道理。因重在「變」,卦爻之間,時變則位變,形成一種時空一體的宇宙觀。《易經》六十四卦,卦卦都有來頭,每個組合中都有人情物理事態象徵意義,內容蘊藏豐富得不可想像。因之欲白話新詩來建構一個全新的「卦」來,首先就必須有全新的宇宙現象「變」的知識,使得解出來的「卦」能切合現時的演進,而不是舊爻辭的複述,但仍不脫前人解卦的原旨。
黃漢龍的《詩寫易經》是用現代的解構方法,從卦象中釋出合乎現代的新意,且語言通俗易解,容易悟出一些切身的道理來,顯然較具創意。舊體對《易經》的詮釋,多半係從卦象去推演而出一些宇宙循環不息的道理,卦的本義有些還得從《說文解字》或《康熙字典》等工具書,去找出字的源頭:另外則是前輩先師孔子,學人朱熹、程頤、段玉裁等傳下來的著作或箋注中去豐富對《易經》的解釋,其中尤以孔子撰成的《易傳》共十篇,對易理之闡釋最完備,學易之人不可不讀。但均係釋義性、推理性的語言,沒有像現代詩這樣具感性的文字。黃著《詩寫易經》為我們讀「易」開了一道方便之門。
按:《詩寫易經》於二○○九年五月由爾雅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