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NL圖表】iPASS MONEY將與LINE Pay分家,誰會是台灣現今最大電子支付龍頭?
電子支付近期話題不斷,今(2025)年7月iPASS MONEY宣布將於年底徹出LINE Pay,街口支付日前也因捲入母公司與食品大廠泰山公司高達36億的投資爭議,爆發成立以來的最大停用潮。一連串的事件,掀起民眾對於台灣電子支付市場的討論,也凸顯電子支付對民眾的重要性。
從iPASS MONEY到街口支付,你知道台灣有哪些電子支付嗎?又是哪一家市佔率最高?透過本文,我們一起帶你瞭解台灣過去7年來電子支付市場的規模與轉變。
根據數位發展部去(2024)年發佈的數位近用調查報告,台灣12歲以上民眾使用行動支付的比例逐年上升,從2020年的3成2,到了2024年,增加到近5成。
經濟部也調查台灣4000多家批發、零售及餐飲業經營實況,顯示消費者付款方式當中,「行動支付」是各付款形式中成長最多,從9.3%漲至11.2%,增加1.9個百分點,現金支付則從25.6%下降至23%,較前年減少2.6個百分點。
數據顯示,目前主流付款方式雖還是以信用卡與現金為大宗,電子支付僅位居第四名,但目前已取得營業執照且專營電子支付的業者卻已高達9家。
全台電子支付使用人次突破2900萬,誰是現今台灣電子支付龍頭?
金管會於2018年起開始統計各家電子支付平台的使用者人數。起初第一階段取得專營執照的業者以電商與遊戲公司為主,而後在「街口支付」與「iPASS MONEY」(當時為LINE Pay一卡通帳戶)相繼推出後,電子支付市場才開始大幅成長。
2018年9月,一卡通票證公司搶先與LINE Pay合作推出「LINE Pay 一卡通帳戶」電子支付服務(現為iPASS MONEY),透過在台科大、清大、高科大等校由北至南的不斷推廣,成功擴及年輕學生用戶。此舉也成功與其他台灣電子支付業者的競爭拉開差距,在2018年至2019年期間,使用人數甚至超越更早推出的「街口支付」。
不過由於街口支付從2019年起,就持續與蝦皮購物、愛奇藝、ZALORA等多家跨境電商合作,同時策劃日本布局,在2020年1月攜手日本各大支付機構,成為全台首家可用於境外支付的電子支付業者。主打「跨境電商平台」的行銷策略,讓街口支付於同(2020)年4月正式重返台灣第一電支龍頭。
另一匹黑馬則出現在2年後,由全聯福利中心推出的「全支付 PXPay Plus」,全支付 PXPay Plus擺脫以往PX Pay只能在全聯使用的限制,作為PX Pay的升級版,上線僅18天註冊會員數即突破1百萬,呈現近90度的上升幅度。
截至今(2025)年5月,台灣前三大電子支付平台分別為「iPASS MONEY」、「街口支付」以及「全支付 PXPay Plus」;台灣電子支付的總使用人數也達2900萬人以上,突破台灣2300萬總人口數,等同全台每人平均使用的電支平台至少超過1種以上。
電子支付大事記,台灣電子支付如何邁入戰國時代?
台灣電子支付之所以可以蓬勃發展,主要源自於2015年5月《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專法的出現。
由於原先流行的電子票證(如悠遊卡、一卡通,只可儲值不可轉帳的實體卡片)無法滿足現今新型態的支付方式,因此業者應用新興技術,將實體支付工具(電子票證、信用卡)下載至行動裝置(手機、手錶),讓行動裝置變錢包即可進行儲值、轉帳、代收代付的多樣功能。
有關電子支付業者的申請與核准潮,大致上可分為以下三階段。
第一階段為2016年:「ezPay 台灣支付」、「智付寶」;「歐付寶 O' Pay」、「PChome 國際連」、「橘子支付 GAMA PAY」等電商與遊戲業者取得第一波專營執照;其餘的兼營業者則為20家金融機構(商業銀行與郵局)。
第二階段為2018年:當時的第三方支付業者(如:街口支付)透過申請與參股的形式取得電子支付執照。原先LINE Pay受限於本身並非電子支付機構,僅依靠綁定信用卡 ( 簽帳金融卡 ) 支付,無法提供轉帳與儲值功能仍有不便;因此2018年9月與擁有電子支付執照的一卡通公司合作,推出LINE Pay 一卡通帳戶,並擁有一卡通公司30%股份。
第三階段為2019年:金管會為方便電子支付普及,提出電子票證與電子支付專法合併管理預告,當時的悠遊卡公司成立了「悠遊付」、愛金卡也推出「icash Pay」。之後相關零售通路,如全家「全盈支付(全盈+Pay)」、全聯「全支付 PXPay Plus」也一同加入電子支付行列,型塑了現今台灣電子支付樣貌。
不過,現今由於電子支付平台繁多,導致數位支付亂象不斷,財政部與公、民營金融機構共同出資籌設TWQR,讓消費者用任何一家電支平台,都能掃描同一個QR碼完成支付,以解決店家擺滿各式電子支付條碼立牌的問題。目前全數專營電子支付平台也都已經加入合作。
iPASS MONEY與LINE Pay分家,未來會有新的電子支付出現嗎?
作為台灣人最常使用的通訊平台,LINE在2014年底也推出自己的支付系統LINE Pay,但由於LINE Pay在定義上只是第三方支付平台(僅能綁定信用卡的「付款通道」,不碰儲值、不掌控資金、不牽涉帳戶轉帳),由數發部管轄,並不在金管會電子支付業者的範圍內。
不過,自一卡通公司「iPASS MONEY」於7月2日宣布將終止與LINE Pay合作,LINE Pay將在年底與iPASS MONEY正式分家時,依規定,LINE Pay作為第三方支付平台,線上代理收付日均餘額已超過20億元,需依法向金管會申請電子支付執照。
金管會也已在本(7)月17日核發LINE Pay電子支付機構業務許可函,LINE Pay將從第三方支付平台升格為國內第10家專營電子支付業者,未來6個月內再向金管會取得營業執照,最晚於明(2026)年7月前推出「LINE Pay Money」電子支付服務。
LINE Pay今年1月宣布,旗下已擁有超過1,300萬用戶,覆蓋台灣近半人口,在LINE用戶的基礎與紅利加乘下,電子支付第一龍頭是否會換人,有待日後分曉。
更多相關內容:
點擊加入關鍵評論網LINE官方帳號多元觀點,從這開始!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