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得快社會沒準備好 高齡員工遭客訴為何不找年輕人
(中央社記者潘姿羽、江明晏、何秀玲台北29日電)「日本是慢慢老,整個社會一起做好準備;台灣老得比較晚,速度卻很快」,人力銀行資深主管直言,台灣今年正式迎來超高齡社會,每5人就有1人超過65歲,但很現實的是,消費者甚至整體社會文化,或許還沒真的做好準備。
104高年級事業群資深經理詹宛榕分享,曾有零售產業店長告訴她,賣場聘用很多中高齡員工,工作態度很好,既親切配合度也高,有天店長卻接到客訴,反映中高齡員工速度太慢了,希望多找一些年輕人來,但這位客訴者本身也不是年輕人。
詹宛榕感慨,日本非常早就面臨高齡危機,1986年日本政府端出「高齡者雇用安定法」,確保中高齡勞工的就業機會,從制度面、工作內容到社會氛圍調整,整個社會一起努力迎接轉變;反觀台灣,雖然老得比較慢,好處是有「前輩」的做法可以參考,但另一方面,文化、消費者心態卻變成很大挑戰。
台大國發所兼任教授辛炳隆分析,台灣法制面該有的都有了,當下課題不是給予更多補助,而是棍子與胡蘿蔔並行,同時,將「高齡教育」向下扎根,讓全民認知到,「超高齡社會並非他人門前雪,而是你我的事。」
台灣走向斷崖式衰老 企業徵才等不到年輕新血
攤開台灣人口數據,從高齡社會(高齡人口占比14%)到超高齡社會(高齡人口占比20%),台灣只花了8年時間,比日本的11年還要快很多;2024年更因「龍年效應」失靈,新生兒出生數僅13萬4856人,寫下歷史新低。
人口結構老化,幾乎是先進經濟體必然面臨的問題,為何政府及企業如臨大敵,關鍵在於台灣實在「老得太快」,加上2020年COVID疫情爆發加速數位化進程,平台經濟蓬勃發展,改變年輕人的就業取向,企業等不到新血,被迫重新擬定超高齡社會下的用人策略。
2019年,疫情全面爆發前一年,王品就開始著手研究銀髮勞動力。王品集團人資發展部副理林祐立回憶,那時從新聞報導就已嗅到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氣息,不過業界還感受不到「痛點」,仍勉強找得到人,只是履歷數量逐年減少,「以前去校園徵才,王品攤位總是人山人海,現在卻要靠工作人員拉客」。
根據主計總處調查結果發現,台灣的服務業確實吸納絕大多數中高齡勞動力,光是批發零售、住宿餐飲2大業別,55歲中高齡者就業人數就突破50萬人。
連鎖火鍋店店長鴨鴨(化名)感慨,餐飲業畢竟偏向勞力工作,時薪差距沒很大情況下,Z世代多跑去咖啡廳打工,或是網路行銷、拍短片、網拍等工作,相較之下沒那麼累;處在餐飲業第一線,真的會覺得「一直在缺人」,理想上當然希望找年輕人在門店服務,現實是應徵的人很少,而年輕人更少。
台灣人口急速老化,企業站在第一線最有感,尤其用人需求較大的零售、餐飲等業別,等不到社會新鮮人挹注活力,只得改變決策,投入耕耘中高齡勞動力。
詹宛榕說,常常有企業人資前來諮詢,聘用中高齡勞動力,公司需要做什麼準備,這時候她會先拋出2個問題請他們思考,首先是「你們老闆支持嗎?」;其次則是「你們的同仁支持或理解嗎?」
詹宛榕進一步指出,多數情況下,第1個問題不會獲得肯定答案,可能是人資有感於履歷愈收愈少,想試著聘用中高齡勞動力,但不知道怎麼說服老闆,又或是,老闆有意朝此方向前進,卻未獲得其他事業群或董事支持。
換句話說,詹宛榕認為,企業成功將中高齡勞動力化為戰力,一要獲得管理層支持,二是每個員工都要認同,才能形塑友善職場環境,否則隱形的壓迫或不友善氛圍,也不利於留人。
詹宛榕指出,輔導企業妥善運用中高齡勞動力,首先要讓實際用人單位明瞭公司為什麼要做這種決策,接下來檢視工作流程如何調整;對於企業,她通常會給予建議,企業很難找到完美員工,應該先放寬標準,同時完善準備制度,讓更多人進入企業、留在企業,慢慢變成100分員工。
老健康還是老歹命?銀髮勞動力存在隱形障礙
談完對雇主建議,詹宛榕話鋒一轉,直指「不只企業跟求職者觀念要改,整個社會都必須改變」。
華人社會奉行「吃苦耐勞」、「愛拚才會贏」,辛苦大半輩子,退休後自然是在家含飴弄孫最好,但這樣的價值觀,可能不利台灣度過這場銀色風暴。
詹宛榕分享身邊案例,長輩退休後,覺得身體還很強壯,想找兼職工作,卻被親友評價「老歹命」。她認為,隨著公衛與醫療科技進步,台灣民眾平均壽命不斷延長,即使年紀已經是傳統定義的「中高齡」,很多人其實身體狀況很好,「對高齡社會看法必須改變,不是老歹命,是很好命、健康狀況很好,才有辦法待在職場」。
老爺公關行銷協理林瑜真坦言,疫後飯店業缺工嚴重,連總經理都要來鋪床,老爺集團因而在2023年推出「壯幫手」計畫,沒想到被社會潑了一盆冷水,辦完記者會後,還有網友留言「你們殘害年輕人還不夠,連老人都不放過?」
老爺因此投入社會倡議工作,也透過工作拆解符合銀髮勞動力需求,「站在照顧長者的身心健康而做」,退休後突然間沒事、缺少社會交流,老化、退化速度很快,對於整個社會或健康醫療照顧面而言,中高齡重回職場,其實是雙贏結果。
企業聘用中高齡勞動力 青銀互補帶來意外驚喜
鴨鴨表示,中高齡就業劣勢相當明顯,體力、反應不如年輕人,以火鍋店來說,他們比較沒辦法站在重要崗位,也曾有年紀較大的應聘人員反映,不能靠近爐火,因為眼睛開過刀,溫度過高對眼睛不好。
「一開始聘用中高齡員工,確實出於無奈」,鴨鴨坦言,翻閱履歷時,會有「如果有年輕人,當然要選年輕的」念頭,但面試時才發現,有些好的中高齡員工不僅有服務熱忱,甚至活力高於門店的年輕員工,「真的像是撿到寶!」
或許是中高齡員工過去的教育或工作歷練使然,鴨鴨觀察,他們在職業道德以及規範上都很到位,不會有遲到早退與隨意請假的狀況,親切度更是大幅勝出。
此外,統一超商曾深入研究日本成功案例,發現日本超商門市成功聘用大量中高齡店員的關鍵,在於店長接納的態度,因此在2018年底成立「樂齡專案」,打算師法日本,很現實的是,當時台灣店長對於聘用50、60歲的員工普遍存有疑慮和抗拒。
統一超商人才招募TEAM經理林宸碩有感而發說,制度設計再完善,最後關鍵仍在於門市現場主管的態度。
林宸碩回憶,曾遇過1名中高齡的超商夥伴,前2個月學習跌跌撞撞,門市很多人不滿意,於是店長找門市其他夥伴開會,苦口婆心說,「姐姐已經來2個月了,因為她很認真在學,再給她1個月時間好不好,不要不給機會,她只是學得比較慢。」
林宸碩說,結果快滿3個月時,這名中高齡員工打通了「任督二脈」,速度開始跟年輕人差不多。「當天我站在櫃檯旁邊,完全沒發現她就是當初『跟不上』的姐姐」,林宸碩笑著說。
不光是服務業,即便是製造業,有傳產業者導入AI後,發現年輕人較易上手AI新興科技應用,但缺乏足夠的產業知識,資深員工正好相反,有著「老師傅」的歷練,卻不熟悉新科技操作介面,AI成為催化劑,讓跨世代的員工關係起了化學變化,攜手朝更好的方向邁進。
詹宛榕認為,現在不論製造業、服務業都缺工,中高齡勞動力與年輕人不是互相替代,反而是互補,年輕人反應快、中高齡經驗豐富,若能青銀共創,反而能帶給企業更大價值。
亞洲國家飆速老化 學者籲棍子與胡蘿蔔齊下
國發會預估2070年台灣老年人口占比達46.5%,在主要國家當中,將僅次於韓國(47.5%),大於日本(38.7%)、義大利(33.8%)、德國(28.8%)及美國(26.3%)。
台灣的工作年齡人口由45至64歲中高齡占多數,到了2037年,占比更突破5成,勞動力高齡化問題迫在眉睫。
辛炳隆認為,激勵中高齡就業的正確做法,應該是揮出棍子,政府宣導杜絕高齡就業歧視,讓本來不想錄用中高齡的企業,不能因為年齡而拒絕,再給予胡蘿蔔,加大誘因。
他建議,可借鏡台灣推動性平教育的作法,深入各級學校,破除年齡歧視的刻板印象,讓社會大眾體認「每個人都會老」,才能以正確心態接納老化的台灣。(編輯:潘羿菁、林淑媛)1140729
顯示全部
留言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