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than just a Tee | T恤的前世今生
經歷過百年時間,T恤從一種功能性服裝,變成為走上Runway的時尚單品,同時它亦打破了階級之間的隔膜,成為社會文化演變的實體記事。回顧時裝歷史脈絡,T恤在不同領域擔任着舉足輕重的角色,例如藝術作品、政治宣言、廣告牌、流行文化等,像一種無處不在的軟實力載體。究竟T恤背後藏着甚麼歷久不衰的秘密?
1900-30
十九世紀工業起飛,工人會把白色連身內衣剪成兩半,一來便於工作,也能保持涼爽。後來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海軍把它當作內衣穿在侷促的制服裏,減低重型盔甲與身體之間的磨擦,成為圓領短袖白T恤首次面世。鑒於它方便穿著和清洗,且價格實惠,大受軍人喜愛之餘,亦逐漸在坊間流行,及後更成為兒童內衣。
1940
直至二戰後,T恤由當初不為人接受的汗水內衣,逐漸成為日常外穿單品,亦推出了女士專屬版型,高身平領加上修腰設計,能夠突出線條。而水手間條印花T恤更成為當時摩登造型必備單品,讓T恤漸漸地登上時尚的舞台。
1950
進入五十年代,歸功於明星效應的加持,羣眾逐漸發現T恤魅力所在。Marlon Brando於電影《慾望街車》(A Streetcar Named Desire)裏穿上浸滿汗水的半透T恤,短袖之下結實的二頭肌,令大眾為之震撼,同樣亦留下不少遐想。其後,James Dean在電影《阿飛正傳》中所穿的窄身Tee,更把T恤推上另一個高峰,令它真正大熱起來,從此為白T恤刻上了自由反叛的象徵。
1970
嬉皮士主導的年代,T恤從此超越時尚的框架,扮演着生活態度和革命的關鍵角色,被各種反時尚潮流的羣體所用。T恤上印有宣揚反戰跟愛與和平的金句和圖案之外,亦有不少帶諷刺或性暗示的有趣Slogan Tee,象徵着身體自由解放的起點。
1980
Vivienne Westwood把地下Punk文化轉化為時尚流派後,推出了不少以社會政治作題材的印花T恤。在福克蘭群島戰爭期間,英國設計師Katharine Hamnett穿著印有”Protest To Survive”口號的Oversize T恤,表達對核武的關注,亦展示了時尚與政治之間的結合。另一邊廂,運動風格亦引領着八○年代的潮流,鮮豔的配色與創新透氣面料的出現,為T恤帶來新的變奏。
1990-2000
九十年代,不僅科技和電影變得更快更發達,街頭文化亦同樣熱鬧。滑板和嘻哈文化對超寬鬆Oversize T恤情有獨鍾,美國品牌Pro Club這個名字在Hip Hop圈傳得沸沸揚揚,而日本逐漸受到美國街頭文化影響,潮牌Bathing Ape猿人和迷彩印花於二千年大熱,亦滲透到香港的潮流文化之中。
與饒舌文化完全相反的Y2K文化強調愈迷你愈好,Slim Fit單品可是當時流行的款式,王菲和金城武也成為了Baby Tee的時尚代表。
2010-Now
Slogan Tee熱潮突然捲襲一七年春夏季的Runway,Dior的”We should all be feminists”T恤、Sacai “Fashion Is a Passion” T恤,與英國設計師Henry Holland以押韻惡搞作主題的T恤,在時裝界掀起一陣熱議。
House of Holland SS17
DIOR SS17
時至今日,T恤的發展更成熟,不同創新物料的出現令T恤有更多獨特變奏,風格也不單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