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爆社會現象、思想潮流的暗黑公式:你以為的「主流民意」,可能是少數人決定的!
你有沒有覺得現在的人真的很容易被帶風向?或者,你最近是不是也默默加入某種潮流,像是某個投資觀念、某種生活方式,或是擁護某些觀點?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你有可能正在經歷社會的流行病。
商管書暢銷作家麥爾坎.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在《暗黑引爆點》指出,我們以為的自然現象和個人判斷,可能是被少數人設計的,當天時、地利、人和引爆社會趨勢,就會讓大家以為這就是主流現象,就如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而葛拉威爾的成名作《引爆趨勢》就解釋爆款何以爆紅,同時他也是著名理論「一萬小時定律」的提出者,相隔 25 年,他重新反思社會上的現象為什麼會成為話題,甚至是負面的問題,例如美國的芬太尼。
那些足以引爆社會趨勢的問題,到底掌握哪些規則?
法則一:你的想法不是你的!「大背景故事」能塑造你的思維
你以為自己做出選擇,是因為你理性分析過,深思熟慮嗎?也許只是你身處的文化,早已悄悄幫你選好了。葛拉威爾稱這種現象為「大背景故事」(overstory),就是文化氛圍和集體意識,往往在我們完全沒有察覺的情況下,塑造我們的思維。
葛拉威爾舉例,1978 年是對於二戰歷史的轉捩點。在那之前,納粹大屠殺這段歷史在美國社會幾乎銷聲匿跡,連教科書都輕描淡寫,許多逃到美國的猶太倖存者甚至不願對自己的孩子提起這段經歷。整個社會的「過往故事」就是:這件事太痛苦了,我們不談論它。
但是,當 NBC 播出電視劇《大屠殺》(Holocaust)時,有 1.2 億個美國人(相當於當時美國一半人口)同時收看。而且,這部劇也在西德播出,直接促使西德政府在戰犯追訴時效即將到期前,廢除相關屠殺行為的追訴時效。一部電視劇,就這樣改寫 2 個國家的集體記憶。
當集體選擇忽視某個真相時,媒體有時能成為重新建立公共記憶的引爆點。而這樣的敘事力量,也同樣作用在我們的日常裡。
重新檢視當代社會,為什麼那麼焦慮房價、迷信成功學、熱愛財務自由的想像?這些價值觀真的理所當然嗎?還是,是某種時代氛圍、內容產業、KOL 話術共同形塑出來的集體認知?當你開始這樣思考,就會發現你的很多個人想法,其實都是被某種過往故事所塑造的,這也恰好可以催化特定議題的發生。
法則二:「超級傳播者」是隱藏的操盤手
但是,這些過往故事不會憑空出現,總要有人來推動。這就進入了葛拉威爾的第二個法則:超級傳播者(superspreaders)。這些人具有超強的影響力,能夠產生遠遠高出平均的傳播效果,從而啟動整個社會的流行病。
例如,1990 年代的洛杉磯爆發一連串銀行搶案,當時媒體將這稱為「犯罪氾濫」,但事實上,真正推動這股浪潮的只是少數幾個人。像其中一名主謀策畫多達 175 起搶案,並積極招募年輕人加入。他們的行為塑造出「可被模仿的劇本」,再加上媒體的放大報導,讓搶劫這件事在某些社群裡逐漸被常態化,形成類似病毒感染的社會流行病。葛拉威爾提醒,不是所有人都會點火,但某些人能讓火燒得特別快、特別遠。
在台灣的詐騙生態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類似的模式:少數詐騙集團創造經典手法,例如理財詐騙,然後假借老師、名人的身分或成功案例,透過各種管道快速擴散,形成全國性的詐騙潮。
法則三:不是多數才會贏,只要到達臨界點就能引爆
當超級傳播者成功影響到一定規模的群體後,就會啟動葛拉威爾所說的第三個法則:當一個群體中的少數意見達到大約 1/3 或 1/4 時,整個群體的動態就會發生根本性轉變。
因為在社會中,並不是每個觀點、身份或習慣一出現就能被看見。有時候,即使某個群體或想法已經存在很久,仍會被當成例外、甚至被邊緣化,就是因為比例還沒到。例如他指出,當董事會中只有一兩個女性時,她們往往被視為「女性樣板」,無法發揮真正影響力。但當女性董事達到 3 人以上時(9 人董事會的 1/3),整個討論風格、議題選擇與公司文化都會改變,女性不會覺得自己孤軍奮戰,反而能造成實質影響。
在教育現場也有類似例子。書中指出,當教室中少數族裔學生的比例達到約 25% 時,原本白人與非裔學生的數學成績差距會完全消失。這不是哪一邊變強或變弱,而是學習氛圍改變,少數群體變得更自在、有信心發言,整個空間也更具包容性。
但這條規律也可以被操控。像 1950 年代美國的「白人出走潮」(White Flight),許多房地產業者清楚知道,只要非裔家庭進入某個社區超過一定比例,白人就會開始大量遷出。因此,他們會故意壓低有色人種的比例,或在比例接近臨界點時推波助瀾,製造恐慌,以達成快速換屋的操作。
現在想想台灣的現況,為什麼某些社會議題突然變得不能討論?某些觀點突然變成政治正確?一些消費潮流會如病毒般蔓延?很可能就是因為支持或反對的聲音達到了臨界比例,從而改變社會的討論氛圍。
當你在社群媒體上覺得「大家都在討論某個話題」時,這個「大家」很可能只是達到了臨界比例,而非真正的多數民意。
法則四:過於單一性的環境,更沒有抵抗刺激的能力
如果說前 3 個法則是解釋「某件事如何爆發」的引信與火藥,那葛拉威爾的第四個法則:文化單一,就是讓病毒迅速延燒的催化劑。
根據社會學研究,單一文化最大的問題,不在於它不好,而在於太一致、封閉、沒有反作用力。葛拉威爾指出,就像基因極度單一的獵豹族群:一旦某種病毒入侵,每一隻獵豹都會被感染,因為牠們沒有彼此不同的免疫機制可互相保護。
社會也是一樣,多樣性其實是一種集體防禦機制。當一個群體擁有多種價值觀與身份認同,就算某一價值崩潰,其他人仍可以依附在其他系統上。但如果整個社會只有一種「成功」的標準,當這個標準被質疑或崩潰時,所有人都會一起倒下。
葛拉威爾以青少年自殺潮為例,他敘述有個富裕、成功的社區,當中有優秀的學校和體面的家庭,所有孩子都被期待在學術和體育上追求卓越,形成追求完美的單一文化。
但有一天,有位學生受不了壓力輕生,連帶引發短期內多起輕生案件,其他學生會想著「連最優秀的學生都選擇自殺,那我活著還有什麼意思?」在這個單一文化環境中,學生們缺乏其他身份認同來源,沒有其他價值體系可以提供安全感。學術成就是唯一標準,一旦這個標準變得無法承受,整個身份認同就會崩塌。於是自殺行為被「常態化」並反覆發生,迅速演變成流行病。
葛拉威爾提醒,這些引爆的法則,也可能被用來對付我們。當你試著與這個世界有更多互動,你可以決定要不要參與某個潮流,但這個決定必須是基於理解,而非盲從。
核稿編輯:王宥筑
延伸閱讀
Threads 用戶達 1.9 億!品牌想抓住流量紅利,必掌握「兩要一不要」
以脫口秀之名,說什麼話都沒關係嗎? 一場「虛構」的表演,為何也應認真看待?
加入《經理人》LINE好友,每天學習商管新知
留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