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孩童輕生校安通報創新高:當孩子面對壓力,該如何接住他們?
近年來,台灣青少年自殺率屢創新高,令人擔憂的不只是青少年,國小學童的自殺通報也快速上升,5年內已有9名國小學童及2名幼兒園學童因自殺身亡,成為校園輔導現場極需克服的重大課題。
根據教育部統計,2023年學生自殺、自傷校安通報人次高達15,196人,較2019年的4,477人次增加逾萬次。其中,國小學童的通報數字更是驚人,從2019年的353人次激增至2023年的1,583人次,成長近5倍。甚至幼兒園也出現自殺、自傷通報,這使得自殺成為僅次於交通意外的學生死亡主因。
這一現象並非台灣獨有,日本、韓國等亞洲國家同樣面臨類似的危機。韓國在2023年共有超過200多位中小學生自殺,其中包括15名小學生,顯示自殺行為的年齡層正在逐漸下降,這樣的趨勢令人感到憂心。
開學後的焦慮:當壓力席捲而來
新學期對孩子而言,既充滿期待也伴隨挑戰。去年九、十月,剛開學不久就傳出多起學童輕生悲劇。開學所要面對的壓力,從學業壓力、同儕關係、家庭期望,這些交錯的壓力在孩子心中累積,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這個時期不僅生理產生變化,也是心理發展的重要階段,若缺乏適當的支持,可能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產生重大影響。
然而,這些壓力的影響年齡層正不斷下降,越來越多國小學童甚至幼兒園孩童也開始感受到類似的焦慮和壓力。隨著社會競爭加劇,家長對孩子的期望不斷提升,孩子在學業、才藝、社交等方面的壓力遠超過這個年齡層能夠承受的程度。當孩子在心理發展的早期階段就面對過多的挑戰,都可能會增加心理上的層層壓力。
為何孩子一定得走上這條路?
走上這條路的孩子並非突如其來,而是長期心理壓力無法釋放、缺乏支持與理解所累積的結果。彙整從教育部和衛福部的報告,整理以下學生自殺年齡下降的原因:
1.焦慮與憂鬱提前出現
在許多家庭中,孩子被期待成為「好孩子」,這意味著他們需要在學業上表現優異、才藝出眾、並且在社交場合行為得體。這種期望雖然出自於愛與關心,但卻無形中施加了沉重的心理負擔。
2. 無法承受「比較」的壓力
在課業壓力下,孩子容易對學習產生疲勞。而孩子們的壓力來源,除了自我要求外,還有父母的期待。台灣兒福聯盟的「2023年兒少學習狀況調查」指出,有4成學童表示父母經常拿自己的成績與他人比較,這種比較無形中讓孩子對自己產生懷疑,甚至害怕面對學習,陷入自我否定。
3. 親子關係產生裂痕
當親子間缺乏情感交流,孩子的心理狀態容易陷入孤立無援,因為情緒波動或不知如何表達感受而選擇沉默。如果父母離異甚至家暴,缺乏情感支持的孩子常常感到孤獨和絕望。專家建議,親子間可以建立一個安全可溝通的支持性環境,主動關心孩子的情緒變化,鼓勵他們表達內心的感受,用心傾聽不批判,讓孩子感受到被支持和理解。
4. 網路霸凌與社群壓力:孩子的隱形傷痕
這是個近期嚴重的主因,多半出現在青少年。教育部「學生自我傷害防治手冊」中提到,在社群媒體時代,網路成癮現象普遍,孩子承受的壓力不僅來自現實世界,還來自網路。網路霸凌的匿名性讓孩子更容易受到傷害,家長通常難以察覺。被欺負的孩子可能因害怕求助無門,最終選擇沉默,一旦發生事件通常導致一發不可收拾。
父母與學校是接住孩子的守門人
許多孩子在面對困難時,並不是真的想離開這個世界,而是因為各種原因選擇沉默。不願開口也不願求助的孩子,在內心深處往往深切渴望被理解和救助。
在這種情況下,父母可以透過觀察孩子的行為和情緒變化來關注他們的狀態。首先,傾聽孩子的聲音,其次,減少過度比較,讓孩子知道自己的價值並非僅取決於成績。
此外,為了應對日益嚴重的學生自傷與自殺問題,教育部推出了「校園學生自傷三級預防工作計畫」。透過多層次的預防措施,親師合作,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與安全感,減少自傷事件的發生。
每個孩子的生命都值得被珍惜。他們放棄自我的背後並不是不想活,而是找不到出口。如果我們能給予更多的理解、關愛和支持,就能讓更多孩子看到未來的可能性。
圖:shutterstock
留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