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內

728豪雨》土石流重創高雄六龜,違規寺廟佔據河道、土石崩塌權責不清,釀成災難破口

上下游新聞市集

更新於 08月07日15:52 • 發布於 08月06日12:39 • 上下游新聞

728 連日豪雨重創高雄六龜,土石流傾瀉而下,農園、民宅皆毀,所幸災民安全撤離。暴雨雖是天災,但里長與居民直指,當地違建廟宇佔據河道多年,也是致災因素之一,「人禍更勝天災」。

居民也反映,林班地長年崩塌卻未能根本治理,淪為「每年花大錢、年年看災情」的惡性循環。六龜區區長陳昱如坦言,水土保持缺乏橫向整合,「看似一大堆單位在管理,但權責界線模糊」,讓多處地區屬於三不管地帶,成了災難破口。

高市 DF 053 潛勢溪上寺廟佔用河道,是致災原因之一。(攝影/楊語芸)

六龜收容中心落幕,災民:比莫拉克還嚴重

8 月 5 日午後,六龜區社福收容中心的 30 多位災民收拾行李返家,結束為期 8 天的避災生活。

談起當日雨勢,多數人直言「比莫拉克還可怕」。中央氣象署統計,高雄地區自 7 月 28 日起的累積雨量已逼近 2009 年莫拉克颱風等級。記者採訪沿途所見,山壁如同擰乾前的濕毛巾,水不斷滲出,臨時瀑布、流泉處處可見,大自然仍持續洩洪。

幸好社福中心內設有慈濟提供的「福慧床」,三餐熱食供應,基礎生活無虞。邱姓長者感謝里長第一時間請警察協助撤離,稱「一切都很好」;另一位災民也說:「通知得早、有吃有住,沒有什麼好抱怨的。」10 歲的王鈺翔則笑說,「就是晚上燈太亮,睡不著。」

撤離的保全戶(註1)表示,暫宿收留中心的生活無虞。(攝影/楊語芸)

極端氣候考驗,里長痛批「人禍更甚天災」

六龜中興里里長陳信景的手機裡,存滿災後照片與影片,他表示,7 月 28 日西南氣流來襲後,高市「DF053 潛勢溪」(註2)、靈象山等區域即緊急搶修,但土石流仍傾瀉而下,灌入農民蓮霧園、芒果園,並掩埋兩戶民宅,所幸居民已提早撤離。

陳信景痛批,88 風災後該區部分居民遷入大愛永久屋,連寺廟的和尚都分配到永久屋,按理原本的危險建物應拆除,但違建廟宇仍舊繼續使用、嚴重阻礙溪道,「說是佛門聖地,其實是土石流勝地,非常自私」。

中興里里長陳信景痛批,寺廟違法佔用國有地,政府卻多年都不處理。(攝影/楊語芸)
寺廟違法將貨櫃屋蓋在溪床上,導致河道變窄易淤塞。(攝影/楊語芸)

寺廟亂蓋害出事,居民:怎麼都拆不了?

里長陳情無果,居民對長年侵占河道的寺廟更是怨聲載道。中興里居民黃條讚表示,小時候這裡是天然溪流,從沒發生過土石流,自從寺廟一間間蓋起來,情況就變了,「每年愈蓋愈誇張,根本沒有人管。」

他指出,慧濟寺用貨櫃屋和車棚擋住河道,妙觀禪寺甚至直接在溪上蓋涼亭、搭橋,一旦上游斷木沖下來就卡住,最後就是整片土石流衝下來,「害到整個村子,卻沒有人治得了他們!」

黃條讚表示,去年凱米颱風時他花了 20 萬重建家園,這次更慘,種了 10 年、好不容易快要量產的 500 棵榴槤蜜幾乎全毀,「他們有信徒捐錢幫忙重蓋,我們是白白被害。」

記者走訪現場發現寺廟早已人去樓空,河岸兩側的土石堆得比兩層樓還高,涼亭裡塞滿大石塊,洗衣機和冷氣機只剩機殼隱約露出,土石深埋痕跡清晰可見,也讓人一眼看出這場土石流到底有多兇猛。

市府不處理違建寺廟佔據河道,導致逢大雨就會迎來土石流。(攝影/楊語芸)
洗衣機和冷氣機只剩機殼隱約露出,土石深埋痕跡清晰可見,也讓人一眼看出這場土石流到底有多兇猛。(攝影/楊語芸)

土堆誤導排水、樹倒壓毀設施 移民批政府單位溝通失能

移居台灣 26 年的 John Lamorie(羅約翰)已放棄加拿大國籍、歸化為中華民國國民,並曾投票支持蔡英文總統,自認「比很多台灣人更有台灣意識」。然而這次風災帶來的破壞,讓他對政府部門的失能感到失望。

他指出,政府在他家屋旁溪流築起混凝土擋土牆,牆體本身結構良好,但因工程方在牆後堆置土堆,導致雨水改道,反而灌入無鋼筋的舊牆後方,使土壤過度飽和、壓力過大,終至樹木連根倒塌,壓毀他家圍籬、水管與電線。

他批評,水利署與林保署互不協調,導致施工隊無法使用林班地,只能繞行他的私地,不僅拖延進度,更留下錯誤的排水設計。他無奈地說:「這原是公共工程,結果全是我在承擔後果,真的讓人很生氣。」

移居台灣 26 年的 John Lamorie 對政府各單位互不協調感到不可思議。(攝影/楊語芸)

六津橋的治災困境 一條溪、多個機關卻無人統籌

水利署與林保署不同調,不只影響私人住宅,更危及公共安全。

六津橋是六龜地區的重要道路,一側緊貼荖濃溪,另一側則是林保署管理的林班地。居民表示,林班地長年崩塌,倒木與土石不時滑落,政府頻繁清運卻未能從根本治理,淪為「每年花大錢、年年看災情」的惡性循環。

六龜區區長陳昱如坦言,各黨派立委雖然都曾到場關心、也有意願協助,但現實上每個單位都有自己的權責邊界,「卻缺乏橫向整合」。她進一步指出,依照現行分工,林班地以上由林保署負責,以下屬於水保署,再來是市府水利局;橋梁前後 500 公尺屬公路總局,稍遠一些則歸第七河川局管轄。

倒木、土石只要掉落在山區和平地的交界,往往會出現「這到底誰負責的地?」的窘境,林保署、水保署互踢皮球,結果就是卡關無人清理,錯失搶修的黃金時機。「看似一大堆單位在管理,但權責界線模糊,地方政府也實在有難處。」

幾乎被淹沒的民宅,幸好住戶已經提前依親。(攝影/楊語芸)

區長:市長承諾將拆除違建廟宇

針對災情嚴重的 DF 053 潛勢溪流區,陳昱如表示,已向水保署爭取劃設為「水保特定區」,將分年度進行整治。但工程標案尚未啟動,如今又遭遇災損,恐怕得重新規劃、延後施作。

對於引發爭議的廟宇違建問題,陳昱如指出:「慧濟寺的貨櫃屋確實違法佔用國有地,市長已承諾,將請水利局強制拆除。」她也坦言,極端氣候加劇災害風險,讓過去安穩的居住地變得難以預測,「我們理解居民不捨家園,但像這樣反覆致災的區域,未來是否適合長住,真的需要審慎思考。」

六龜區區長陳昱如表示,高雄市府會強行拆除違法寺廟。(攝影/楊語芸)

六龜居民自力復原,卻在災難中反覆失去

多多鳥濕地學校創辦人吳憶萍在六龜深耕近 20 年,從事藝術與環境教育,也推動地方文史調查。她觀察到,莫拉克風災後六龜人口大幅減少,許多長輩被晚輩接走,或是搬進大愛村或養老院,農地不斷荒廢。這幾年天候穩定,農民才又陸續返鄉耕作,沒想到凱米與這次西南氣流再次重創家園,「不知道又會有多少人因此放棄?」

外界常建議遷村避災,但吳憶萍感嘆:「如果搬走,要我去打零工?那我的身分認同、我的專業能力,這片家園,都放棄嗎?」農村生活雖簡樸,卻能靠著自給自足穩定生活。吳憶萍強調,若被從土地連根拔起,不只生活改變,也將是整個人生的斷裂。

「就像很多住在大愛村的原住民朋友也想回山上,因為離開部落後,生活成本太高了。」留下,是冒險;離開,卻是失根。吳憶萍直言,「真的是很難的選擇」。

吳憶萍經營濕地學校多年,若被迫離開六龜,人生恐將因而失根。(攝影/楊語芸)

百年耕耘不容輕言放棄

黃條讚說,從祖父在此拓墾起,家族在這塊土地上已經超過百年。早年這裡是安全的居所,即使近年氣候變遷,他仍認為政府應該「去除人禍」,將河道恢復至原本的寬度,還給居民該有的安全,而不是要他們搬離故土。

黃條讚種植的榴槤蜜每年可有百萬元收入,自認是安分守己的農人,也打算在此安養天年,父親黃金煌更曾兩度榮獲神農獎,金煌芒果的傳奇還在六龜流傳。「我留下,是因為在這裡可以感受到父母的存在。這是我的情感連結,要我撤離,不合理。」

高雄市寶來人文協會執行長李婉玲則呼籲,氣候極端,但處置不能極端,山區的整治必須全盤考量,需要時間與決心。即便真的考量撤村,也必須有完整的配套,不能讓居民的生活被倉促決策打斷,更不能將他們推向失根的邊緣。

黃條讚辛苦栽植的榴槤蜜被土石流波及,目前掛果都已受損。(攝影/楊語芸)

林保署:改善工程未開工就致災

林業保育署屏東分署集水區治理科科長林彥志表示,六津橋下溪流因凱米颱風影響,遭大量土石淹沒,造成台 27 線道路中斷,今 (2025)年編列 800 萬元進行整治工程,該工程剛於 7 月 15 日發包,目前尚無施工進度。如今又逢 728 豪雨致災,只能先清除再進行後續改善。

針對中興里長及里民提及的 DF053溪流整治,林彥志表示「不清楚,還要再瞭解」。另外他也提到,六津橋下游河道土地及設施權管單位有公路局、水利署及農田水利署等單位,治理工作包含橋梁斷面及下游河道暢通等,仍需各單位配合通盤檢討。換言之,林保署並非唯一責任單位。

記者截稿前未能獲得水保署回應。

本文感謝客家電視台記者曾宏智協助。

註 1:保全戶係指在災害(如水災)來襲時,由政府機關根據災害預警或實際災情,認定為具有立即危險、無法自行疏散或拒絕撤離的民眾,必須強制其離開危險區域的對象。

註 2:農業部水保署為土石流潛勢溪流訂立的編碼,以縣市名+DF+流水號編列。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國內相關文章

01

北榮名醫涉詐領逾3377萬!假藉研究貪污遭起訴 台北榮總:零容忍

鏡週刊
02

女子巷口撿到「價值995萬」金條 順手帶回家!挨告辯稱:以為假的

CTWANT
03

快訊/挺韓直播主陳清茂「破獄救柯文哲」籌嘸百萬…咆哮、拍桌嗆銀行員

三立新聞網
04

交保喊卡!柯文哲「還要再想想」柯美蘭:哥哥知道家裡其實沒有7000萬

三立新聞網
05

遭羅智強轟「變了」 黃暐瀚認了這件事

NOWNEWS今日新聞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