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帳戶被鎖事件》3種情況風險最高 金融機構也有苦衷
根據165打詐儀表板統計,今年8月詐騙受理案件就達到1萬5296件,累計8月財產損失金額超過73億元,面對詐騙行為持續「變招」,政府各部會也疲於奔命,國銀為了配合政府的打詐工作,如今面臨兩難,一方面因應詐騙案、受損金額持續攀高;但另一方面,隨著防詐措施趨嚴,民眾的抱怨聲浪也不斷,第一線行員背負沉重的壓力。
久未使用、低餘額、快進快出可能被列入異常情況
近期這一波銀行凍結重災區主要從台新銀行開始為中心,但實際上不是只有台新銀行,有網友點出,包括中華郵政、國泰世華、中國信託銀行、合庫銀、台北富邦、聯邦銀、玉山銀、凱基銀等銀行都可能出現帳戶遭鎖的情況,原因普遍多半是因為帳戶長期未使用,又或是交易過於頻繁,被偵測為異常。
一名金融業者也坦言,目前主要有兩種情況容易被系統認定為「異常」,其中,包括民眾可能因為生意往來,帳戶經常在短時間內收到多筆款項,但隨即再轉出,系統就會可能判定為可疑,甚至凍結交易功能;另一種最常見的情況則是,只要是半年以上沒有提存交易記錄、且帳戶餘額過低,但如果突然間動用,這時候系統就會認定是「比較異常的樣態」。
像是今年以來不少銀行也紛紛祭出防詐措施,例如針對旗下的新台幣存款戶實施「久未往來帳戶」控管措施,只要是半年以上沒有提存交易記錄、且帳戶餘額過低,該帳戶將會被暫停自動化交易功能;另外,也有不少公股銀行開始實施金融卡調降每日提款額度等作為,為了不讓現金被輕易地大量移轉。
打詐工作VS客戶抱怨,金融機構也有苦衷
一名公股銀行主責防詐工作的主管觀察,詐騙集團現在的分工機制已經進化到,他們有業務部、行銷部、也有客服部、甚至還有財會部門及營運中心,除此之外,也轉型成為「AI詐騙公司」,從養魚、釣魚一直到殺魚,面對如此精化程度也促使金融機構必須更精進的實施防詐措施。
也因為銀行希望在帳戶出現異常風險時就能提前攔阻,因此實施各種防詐工作、限縮業務,但此舉多少也讓民眾感受不佳、引發民怨,甚至被批評是「擾民政策」,因而遭到客訴。
尤其第一線行員更背負很大的壓力,這名公股銀行主管也替第一線行員抱屈,底下的行員經常向上層表示,「我們不是加害者,卻常常被責備沒有盡到責任;我們也不是受害者,卻因為客戶被騙走血汗錢,只能跟客戶一起痛哭難過。」顯示,金融機構在面對打詐工作與客戶溝通,陷入兩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