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為何討厭台灣?民調數字背後的真相:從中國陰影到共同利益,印度年輕世代眼裡的台灣
一項2023年的跨國調查顯示,印度是少數對台灣抱持更多負面觀感的國家——高達43%的受訪者對台灣看法「負面」。這個數字令人震驚,也引發了「印度人為何討厭台灣?」的大哉問。
印度尼赫魯大學(Jawaharlal Nehru University)國際研究學院的研究員高拉夫·沈恩(Gaurav Sen) 指出,印度人對台灣的壞印象可能跟搞不懂兩岸局勢有關。在印度年輕世代眼中,台灣正從一個模糊、甚至與中國混淆的政治符號,轉變為一個充滿機會、值得務實交往的潛力夥伴。
沈恩是《太平洋危機:軍事平衡與台灣之戰》(Peril of the Pacific : Military Balance and Battle for Taiwan)一書的作者,他在《外交家》(The Diplomat)23日刊出的文章中指出,印度目前正在經歷從「中國懷疑論」走向「台灣交往論」的世代心態轉變。這不僅關乎地緣政治,更關乎經濟、教育與深刻的個人經驗。
中國陰影下的認知混淆
要理解印度人對台灣的看法,必須先理解「中國」這個巨大且複雜的鄰居在他們心中的份量。根據印度智庫「觀察家研究基金會」(ORF)發布的《2024年外交政策調查》(ORF Foreign Policy Survey 2024),中國已成為印度年輕人心中最大的外交政策隱憂。這種對北京的普遍懷疑,為公開討論台灣議題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空間,讓「民主」、「供應鏈」、「威懾」等詞彙取代了過去的外交禁忌。
然而沈恩也指出,這種轉變尚未完全普及。美國權威民調機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在2023年發布的跨國調查報告提供了關鍵線索。這份橫跨二十多國的民調顯示,大多數國家對台灣的正面觀感遠超過負面觀感,但印度是個明顯的例外——僅37%的印度人對台灣有好感,卻有高達43%的人對台反感。
不過魔鬼藏在細節裡。該調查有一個耐人尋味的發現:高達35%的受訪者,同時對「台灣」和「中國」都抱持負面看法。這強烈暗示,對於許多知識儲備不足的印度民眾而言,他們可能根本無法清楚區分「中華民國(台灣)」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從而將對北京的負面情緒投射到了台灣身上。對35歲以下的印度人來說,台灣在很大程度上是透過「中國濾鏡」被看見的。
從地緣政治到口袋經濟
當我們把觀察視野從街頭民調轉向政策分析與青年菁英的觀點時,一幅截然不同的畫面浮現了。近期的ORF分析報告,已不再將台印合作侷限於意識形態,而是從更實際的「國家治理」層面切入,聚焦於貿易、半導體與供應鏈合作。
這樣的論述,精準地打動了同時渴望「高薪工作」與「尖端技術」的印度年輕世代。在此脈絡下,台灣的形象正迅速加溫。
沈恩指出,這股吸引力有著堅實的數據支撐。根據駐印度台北經濟文化中心(TECC)的估計,2023年台印雙邊貿易額已達到約82億美元,主要集中在電子與機械領域。這恰好與印度科技青年們的熱情與專長不謀而合,他們在其中看到了實習、創業與進入全球供應商生態系的無限可能。
最具體的例子,莫過於富士康(Foxconn)在印度的鉅額投資。隨著該公司近期再批准15億美元的擴廠計畫,iPhone供應鏈已在印度南部大邦坦米爾納杜邦(Tamil Nadu)與卡納塔克邦(Karnataka)逐步實現本地化。這不僅是冷冰冰的投資數字,它意味著成千上萬的印度工程師與工人,每天都在與「台灣企業」打交道,累積對台灣最直接、最真實的經驗。對印度的工程科系畢業生而言,「台灣」不再是遙遠的島嶼,而已成為一條清晰可見的國內外職涯發展道路。
人才流動的真實交流:留學、工作與歧視的現實課題
教育與工作,是塑造印度青年對台認知的兩條最重要管道。據印度台北協會統計,目前約有3,000名印度學生在台灣深造,每年台灣方面更提供超過100個獎學金名額。在印度高等學府的社群媒體上,獲頒台灣獎學金的典禮已成為常見的亮點。對這些印度學子而言,赴台留學不僅僅是為了一紙文憑,更是一次深入台灣公民社會、進入頂尖實驗室,並同時接受密集華語訓練的寶貴機會。
工作的管道則更為直接,也更富挑戰性。2024年2月,台北與新德里簽署了備受矚目的勞務合作協議,允許台灣引進印度勞工。儘管初期因「將引進10萬人」的謠言引發台灣社會的劇烈反彈,台灣勞動部隨後澄清,初期引進上限僅為1,000人。
這場風波,以及2023年底台灣部分政治人物在爭議中提及「膚色」等不當言論,最終以政府道歉收場。這整個過程,對正在密切關注此事的印度學生與準專業人士來說,上了一堂複雜而深刻的現實課。他們學到的疊加教訓是:台灣社會確實存在歧視,但其民主體制具備糾錯與反省的能力,會採取行動來應對問題。這遠比一個完美無瑕的假象,來得更加真實且具說服力。
新世代的現實主義:支持威懾,但非軍事介入
在更敏感的安全議題上,印度年輕世代展現了高度的現實主義。他們對台灣的看法,與對烏克蘭有相似之處,但帶有更多前提:他們樂見台灣在國際友人協助下維持強大的自我防衛能力,但對於讓印度直接軍事介入台海衝突則不感熱衷。
他們透過自身的戰略視角與國家優先事項,在印度的戰略社群媒體與校園論壇中,密切關注並討論著台灣年輕人的從軍意願、國防士氣以及全民備戰的社會準備狀態。
與此同時,學術界的交流也正悄然深化。美國智庫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今年的論文集中,就收錄了好幾篇由印度年輕分析師在台北撰寫的專文。這背後是持續不斷的獎學金、研討會與華語課程,正為下一代的台印人脈網絡,播下穩固的種子。
機會是最好的橋樑
沈恩指出,對絕大多數印度年輕人而言,「討厭台灣」是一個偽命題。他們對台灣的多元主義抱持同情,對其科技實力深感欽佩,但這些好感不必然會轉化為極端的戰略偏好。他們是務實的,一切以印度的國家利益與自身的發展機會為優先。
在印度年輕人的眼中,台灣已逐漸轉變為「有利可圖且潛在友善」的另一個國家。比起在政治集會上揮舞支持的旗幟,他們更渴望能親身走進台灣工廠、實驗室,獲得一份有前景的實習或工作。(推薦閱讀)她們是太陽花世代的姊姊、是憂心的母親、是憤怒的上班族!BBC揭露「罷團女性骨幹」的真實心聲
沈恩指出,台灣若能持續提供清晰、公平且大規模的交流途徑——無論是獎學金、與印度理工學院等頂尖大學的合作研究、穩定的工作簽證,還是台商在印度工業帶的持續深耕——當這些機會的管道暢通無阻時,最初的好奇心,終將轉化為堅實的支持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