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式ETF正式進入戰國時代
圖片來源:Adobe Firefly
台灣ETF市場經歷20多年發展,今年加入生力軍——主動式ETF,提供國內投資人更具投資效率及投資透明度的投資管道。主動式ETF與傳統被動追蹤指數之ETF一樣,在交易所上市交易,不過投資策略及主動操作方式與一般主動式共同基金較為類似。相較於被動式ETF,主動式ETF的基金經理人依投資策略主動建構投資組合,進行操作調整,期望能夠達成超越基準指標或特定投資目標等更多元的投資目的,基金經理人具有更多操作彈性。
全球首檔主動式ETF於2008年在美國上市交易,初期發展較為緩慢,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2019年通過ETF專法及對主動式ETF的鬆綁,吸引更多發行人進入主動式ETF市場,隔年美國新推出的主動式ETF數量首次超越被動式ETF,目前已有超過1,800檔主動式ETF,近2年新掛牌ETF中更有高達75%皆屬此類。
根據ETFGI統計,2018年主動式ETF資產規模首次突破1,000億美元,截至2024年為止,全球主動式ETF資產規模已突破1兆1,700億美元新高,較前年成長近60%,更是10年前的36倍;年複合成長率(CAGR)高達40.3%,是全球ETF市場中發展最快速的類型之一。從投資組合來看,過去主動式ETF較偏向投資固定收益型商品,但近年各國交易所多以股票型主動式ETF發行為主。
台灣ETF市場近年蓬勃發展,是全球成長最快的ETF市場之一,目前總市場規模居全亞洲第3大,根據統計,國內去年共計272檔ETF(含上市174檔、上櫃98檔),總規模已達新台幣6兆4,000億元,較前年大幅成長65%。
有鑑於台灣投資人對ETF的高度熱中,加上投資人希望ETF能有多元選擇及突破性表現,自去年7月開始,金管會開放主動式ETF產品的募集發行,截至目前為止,已有6檔主動式ETF申請募集及發行,其中有4檔已掛牌,分別是:野村臺灣智慧優選主動式ETF(00980A)、統一台股增長主動式ETF(00981A)、群益台灣精選強棒主動式ETF(00982A),以及中信ARK創新主動式ETF(00983A),未來還有多家資產管理公司磨刀霍霍,主動式ETF正式進入春秋戰國時代(詳見表1)!
於交易所掛牌
盤中可市價買賣
對投資人而言,主動式ETF目前尚無百分之百的績效實證絕對優於被動式ETF或主動式基金,但它卻同時保留了兩者商品的雙重優點,並可解決兩者商品的缺陷。
過去國人所熟悉的ETF,多是追蹤、模擬或複製某檔指數的被動式ETF,只能單純參與指數的報酬表現,且在市場激烈過於競爭的影響下,新推出的被動式ETF選股條件已趨向複雜化或同質性過高,投資人不容易有效辨別,且最重要的是,在換股期之前不能進行投資組合的調整,相對來說較缺乏彈性,而主動式ETF的出現,就是改善了傳統被動式ETF的缺點。基金經理人根據投資目標與策略,主動建構並調整投資組合,且與現行被動式ETF一樣,在交易所進行買賣交易,讓投資人有更便利的管道投資(詳見表2)。
因為主動式ETF同時具有主動式基金及被動式ETF的雙重優點,主動式ETF可直接在次級市場,也就是在交易所進行買賣交易,相較於主動式基金只能透過基金公司申購,且還會有時差交易的問題相比較,更具交易效率與流動性。另外,主動式ETF和被動式ETF相同,在費用率上都比主動式基金更低,交易成本更為低廉,還能多空雙向交易,同時,投資組合也會在每日開盤前公告全部持股,相較主動式基金的每月僅揭露前10大持股、每季公布全部持股更為頻繁,透明度更高,投資人比較容易掌握。
面對主動式ETF、被動式ETF、主動式基金等3種產品特色迥異的投資商品,究竟應如何選擇?如果投資人不甘於只是和大盤或指標指數相同,希望透過經理人的專業選股與擇時操作,主動管理投資組合,有機會在市場表現不佳時仍獲得正報酬,或是在市場上漲時贏得超越市場的超額報酬表現,主動式基金和ETF就是較好的選擇。但如果希望持股透明度更高,費用率更低,主動式ETF就是更好的選擇,同時,投資人也可以選擇過去長期在台股主動式基金市場領域表現相對出色的資產管理公司與投資團隊,更容易捕捉到主動式ETF的出色表現。
如果投資人在意的是市場交易效率,可以像股票一樣在股市交易時間內可隨時買賣,提供盤中交易的彈性,適合短線操作或根據市場變化即時調整部位,主動式和被動式ETF無疑就是最佳選擇。但如果著重長期投資,不希望受到過度「驚嚇」的投資人,現有的被動式ETF其實也是個好選擇,因為主動式策略雖然有機會超越大盤,有比較高的潛在超額報酬,但主動策略也可能會意外「翻車」,不盡如人意,這個時候不利於長期投資者。(本文作者為理柏(LSEG Lipper)亞太區研究總監)
延伸閱讀
▶主動式ETF是什麼?和被動式ETF哪裡不同?5大關鍵差異、優缺點總整理
▶台股ETF人氣榜出爐!00919也不敵,投信這樣解析主動式ETF強勢來襲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