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合不正要治療嗎?隱形牙套優缺點?牙齒矯正後的注意事項
牙齒咬合不正,不只會影響臉型,也會影響牙齒健康。從咀嚼到清潔都可能潛伏各種問題,也可能導致牙齒過度磨耗、長期牙周問題。隨著矯正技術的進步,從傳統金屬矯正到隱形牙套,不同年齡層都有適合的治療方式,這篇將一次告訴你咬合不正是什麼,以及適合治療的時機與方式、療程時間,還有治療後的影響以及日常保養關鍵,讓你找出適合自己的療程選擇!
咬合不正的缺點?不只是牙齒歪,還會影響口腔健康
咬合不正,就是上下排的牙齒在咬合的時候,沒辦法好好對上,也就是會「咬歪」。想要牙齒「變漂亮」是許多人矯正的初衷,但牙醫師葉昭孝指出,面對咬合不正的患者,牙齒矯正的核心其實是在改善咬合功能。像是暴牙、戽斗、牙齒擁擠、開咬等患者,除了臉型受到影響,也會連帶在日常進食、口腔清潔上感到困擾,咬合狀態不佳,長期下來也容易出現局部磨耗,導致牙齒鬆動、敏感,增加牙周病與蛀牙風險。
葉昭孝醫師舉例,像是知名日本歌手米津玄師,在公開做完牙齒矯正後,不僅臉型變得協調,整體形象也更加自信。但他也提醒,每個人的臉型與骨骼結構不同,矯正咬合不正,並非只能靠一種制式化的流程,而應交由專業的醫師個別評估、制定療程。
誰能做牙齒矯正?咬合不正的最佳治療時機
許多民眾對矯正牙齒存有年齡上的誤解,認為「過了矯正黃金期」就來不及了。但葉昭孝醫師指出,矯正其實沒有絕對年齡限制,曾有一位80歲的女性為了錄製教學影片,特別來進行隱形矯正。相對地,兒童在5至6歲階段也可進行早期矯正,尤其針對暴牙、戽斗等骨骼型問題,越早介入越有機會避免日後需接受正顎手術的需求。而中高齡患者若因牙齒缺損、磨耗或清潔困難,也能透過矯正咬合不正,恢復咀嚼功能與牙齒健康。
至於咬合不正的療程要多久才會結束呢?葉昭孝醫師說明,咬合不正的療程時間,每個人都會有所不同,最大的關鍵會取決於個人齒列狀況,一般來說會落在1年半~4年左右。
● 輕微咬合不正
若只是單純牙齒擁擠、無需拔牙的情況,平均1年半至2年即可完成。
● 較嚴重的咬合不正
當患者有較嚴重的暴牙、戽斗的情況,矯正牙齒得配合拔牙,才能整理出牙齒排列的空間,療程則可能需長達3~4年以上,才能達到較穩定的成果。
改善咬合不正,臉形也大改變?牙齒矯正後為何會有「牙套臉」?
許多人擔心矯正牙齒後會有「牙套臉」的問題,像是臉頰凹陷、下巴過尖等現象,這是由於戴牙套後,飲食與生活型態的改變導致,葉昭孝醫師更說明,在某些拔牙矯正的治療後,由於門牙後縮移動的關係,上嘴唇也會遮蓋住更多照在牙齒上的光線,在拍照時,可能會覺得牙齒露出來的面積會變少,笑容也會看起來與以往不同。
至於戽斗或暴牙患者,可能會希望只靠牙齒矯正改善臉型,避免正顎手術。但矯正畢竟得由醫師進行專業評估,成果也無法精準預期,因此在治療前,應充份溝通可能會有的影響,並經由醫師的專業評估,才能建立正確期待。
如何選擇牙套?傳統牙套VS隱形牙套優缺點比較
關於牙套的選擇,葉昭孝醫師說明,目前市面上主要有傳統金屬矯正器與隱形牙套兩大類型,兩者各有優勢與限制,建議由醫師根據患者的咬合狀況與生活習慣,量身規劃療程。
● 傳統金屬矯正器
固定黏貼於牙齒表面,透過矯正線的力量改變齒列位置,適合大多數咬合異常的情況,但在飲食及清潔上需特別注意。如果咬到硬物,就容易從牙齒上脫落。
● 隱形牙套
可拆卸式透明矯正器,具備較佳的美觀性與生活便利性。可於進食與刷牙時取下,提升生活品質。不過,隱形牙套極需患者自律,每天需佩戴20~22小時才能發揮理想的治療成果。
牙齒矯正完成還沒結束!維持器原來不能隨便拿掉?
完成矯正後,很多患者認為「終於解脫了」,卻忽略配戴維持器的重要性。葉昭孝醫師提醒,矯正後若沒有持續佩戴維持器,牙齒極有可能回到原本的位置,導致前功盡棄。
因此矯正後的半年至一年內,需長時間配戴維持器,之後則可改為夜間配戴。維持器的使用並非短期任務,而是需長期配合,才能保有穩定整齊的牙齒。
此外,矯正期間的清潔習慣也很重要,除了須維持每日使用牙線、牙間刷、漱口水等輔助清潔工具之外,在矯正期間建立的良好潔牙習慣,也要持續延伸至療程結束後,才能維持健康口腔環境。
咬合不正不只會影響外觀的小問題,更可能引發長期的口腔問題,無論是孩童咬合不正需提早介入,成人有咀嚼問題需改善,還是追求整齊齒列的人,在療程開始前,都務必尋求牙醫師評估,確保療程的安全性與可能導致的影響,才能打造健康、整齊的牙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