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蒲青觀點》 823罷免戰 賴清德的經濟與政治雙重期中考
Newtalk新聞
7月26日,第一波大罷免戰民進黨以「零戰果」收場,24席國民黨立委無一被拉下馬。接下來的第二波,時間是8月23日,與核三延役公投同日登場,將有七席立委面對選民的二次審判,包括南投的馬文君、游顥,新北的羅明才,桃園的林思銘,以及台中的顏寬恒、楊瓊瓔、江啟臣。雖然看起來是藍綠延續首輪戰場;但實際上,823罷免戰的意義,已經從單純的立委去留,轉變成對賴清德政府經濟施政和國際談判能力的檢驗。
民進黨與罷團的「背水一戰」
在第一輪罷免案的慘敗,民進黨意識到單靠罷團自主動員,已經很難以在藍大於綠的選區撼動這些資深立委。因此在綠營支持者壓力下,賴清德以黨主席身分親自表態,將力挺罷團到底,並派出黨工與一級主管「進駐罷區」,加上「51戰隊」投入宣傳、拜訪與催票,形成類似選舉的全面組織動員。這是一次背水一戰的部署。黨中央與罷團結合,不僅在資源疊加,更是訊號釋放:民進黨不打算再容忍「罷免掛蛋」的尷尬紀錄。
然而,這場仗比起7月26日的首輪,其實更為艱難,其中三重隱形的壓力。
第一重壓力,來自選區結構。七席都是藍營票源優勢選區,且幾乎都是地方經營深厚的資深立委。這意味著,罷免門檻在社會動員上要比第一波更高。
第二重壓力,來自災後的重建區。南部數縣市在風災後,急需大量人力與資源。如果民進黨把主力全部押在罷免選區,勢必引來藍白陣營指控「重選舉、輕救災」,可以預見將成為藍白輿論上攻擊的要害。
第三重壓力,來自經濟的逆襲。川普政府啟動對台20%關稅,重創傳統製造業與農業,尤其落在這七席選區的核心產業帶。半導體雖然獲有條件豁免,但台灣中小型傳產,卻正面臨斷鏈與倒閉潮的陰影,更麻煩的是,這些產業的業者,多數是民進黨死忠支持者,一旦經濟壓力轉化成對政府的不滿,823就可能成為他們「用選票發聲」的出口。
目前在這七個選區,到底是精準打擊,還是全面展開?罷團希望黨中央鎖定最有勝算的幾席,集中資源去做突破;但民進黨在政治現實上又難以放棄任何一區,因為只要任何一區釋出「放棄訊號」,都會被藍營放大操作成示弱。
針對823的政治意涵,這不只是罷免案,更像是一場迷你版的期中考。
對民進黨來說,823是檢驗賴清德是否能在地方、民間組織和社運團體間形成有效合作的試金石;同時,在經濟逆風下的民意走向,恐將直接影響2026縣市選舉與2028總統大選的政治氣候。
但對國民黨而言,7席若全數過關,等於在罷免戰中取得壓倒性勝利,讓民進黨在基層士氣上,可以說雪上加霜。
823的罷免戰,已經不僅是單純的藍綠對決,而是經濟壓力、災後重建政治、選區結構三重作用力的交織。賴清德若能在這場戰役中翻盤,不僅能止住連敗的局勢,也能向支持者證明自己有能力在逆襲中穩住政局;但若再次掛蛋,政治後座力,恐怕就會延燒到2026縣市長,甚至改寫2028總統大選的走向。
留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