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打詐!投資詐騙案1年內腰斬砍半 「5面向成效」曝光
即時中心/高睿鴻報導
科技發展雖帶來便利,但也讓犯罪更容易傳播,台灣近年不僅詐騙案猖獗,線上及網路詐騙的受害民眾更是暴增,迫使政府必須修法應對、加強打詐力道。行政院長卓榮泰今(15)日說明,「打詐綱領2.0」已從今(2025)年1月開始實施,並且表示,從6月開始抑制詐欺犯罪的成效逐漸顯現,在特定的詐騙類型上,效果尤為明顯。
根據政院今日提供的報告指出,近年的7、8月都是詐騙案件受理高峰,這是因為民眾通常在1、2月領到年終,隨後進行各項投資;經過大約半年時間才驚覺遭詐,因此報警立案。不過政院也表示,我國最常出現的詐騙類型「假投資詐騙」,相較於去(2024)年8月高峰值(每日平均175.8件、財損2億8737萬),今年7月已下滑至每日平均86.7件、財損1億3833萬,分別下降51%、52%。
另一種常見的「假買家騙賣家」詐騙,去年8月平均每日受理75.3件、每日平均財損金額850.8萬,今年7月分別剩下29.1件、298.6萬,分別下降61%、65%。因此,政院報告指出,打詐綱領2.0已顯現出綜效。此外,政院還從5大面向,識詐、堵詐、防詐、阻詐、懲詐等,分別說明執行成效。
識詐方面,政院指出,相關單位積極透過多元管道,以分齡、分眾的方式,針對高發詐欺犯罪案類型強化宣導,今年1至7月已觸及9872萬人次。同時,增強金融機構行員、超商店員識詐能力,提升主動發現、通報員警共同攔阻的機率,統計攔阻被害款項83億6402萬。
堵詐方面,政院說明,為避免民眾接觸詐騙電話,1至7月已攔阻境外詐騙來電247萬通、透過AI分析攔阻詐騙簡訊149萬則、主動分析篩檢商業簡訊共11.1萬件,拒發2403萬則可疑簡訊。此外,持續指導各電信業者,強化認識客戶風險管理機制,停斷話人頭門號2446門、持續研商語音及簡訊詐騙問題精進方案,並針對未顯示來電號碼詐騙,研議相關防制做法。
同時,政府也加強對網路通訊平台的管控,與LINE合作下架7.3萬個涉詐異常帳號,並持續與網路通訊平台、社交網站業者合作,主動偵測下架涉詐帳號。
防詐方面,政院則表示,積極防範民眾接觸網路詐騙資訊,今年1至7月,網路蒐報可疑詐騙訊息15萬5486件,主動通報攔阻涉詐網域5萬8529件、下架涉詐廣告9萬2670則,避免民眾接觸詐騙資訊。同時,透過政府專屬短碼,發送逾5000萬則簡訊,以便於民眾辨識真偽。
據悉,政府亦針對美商「元宇宙」公司所屬「臉書」網站,因其廣告管理系統性缺失、情節重大,依詐防條例先後開罰1600萬。同時,推動多家國際網路平台業者高層來台灣會談,促進防詐分工與資源共享,自平台端推動源頭防詐。就業者的部分,則辦理電商個資行政檢查,同時針對第3方支付業者,進行洗錢防制聯防查核、辦理跨部會遊戲點數防詐聯席會議、輔導業者強化防詐能力。
阻詐的部份,政院也提到,本國全體銀行已完成建置「疑涉詐騙境內金融帳戶預警機制」,防止客戶將資金匯往疑似涉及詐騙的境內帳戶。同時,輔導財團法人聯合信用卡處理中心建置「信用卡詐欺犯罪防制電子化通報平台」,發揮即時阻詐的效果。另外,透過與超商、中華郵政及貨運業者,建立爭議包裹協處機制,今年已協處20萬6966件、退還1億6853萬餘元。
最後則是懲詐,政院對此說明,持續針對各電信網路詐欺類型,實施查緝專案;今年1至7月,檢警調已查獲詐騙集團2025團、查獲人員1萬5912人次、查扣不法犯罪所得超過40億。同時,深化跨境合作交流,就執行跨境詐欺打擊與合作進行聯繫、晤談或情資交換共1271件。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