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終戰80週年 陳儀深:終戰是戰爭結束 遭批媚日不公平
今年適逢終戰80週年,國史館舉辦「中日戰爭結束與終戰接收」80週年系列紀念活動,遭國台辦質疑「媚日」。國史館館長陳儀深今天(15日)出席《蔣中正日記(1937-1947)》新書發表會時表示,要使用「終戰」還是「抗戰勝利」,反映社會的分歧、政治對立的現實,但「終戰」的字面意義就是「戰爭結束」,這是中性的意涵,他認為國台辦的攻擊對台灣不公平,也沒必要。
今年適逢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80週年,國史館特別規劃不同形式的系列紀念活動,也舉辦多場「中日戰爭到終戰接收學術研討會」,搭配「亮光與暗影:1945年前後的台灣重要史料微型展」開幕,要與國人共同回顧與省思此一關鍵年代的歷史。
不過,中國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日前批評,台灣以「中日戰爭結束與終戰接收」取代「抗戰勝利」,刻意淡化日本軍國主義侵略的殘暴,抹煞抗戰的正義性,是對全民族奮鬥犧牲的褻瀆。
對此,國史館館長陳儀深15日在國史館舉辦的《蔣中正日記(1937-1947)》新書發表會上表示,有些媒體、網友甚至國台辦,僅看「終戰」的標題就攻擊,對台灣並不公平。陳儀深說:『(原音)甚至國台辦的發言人批評國史館使用「終戰」是一種媚日的態度,不直接用「抗戰勝利」是在迴避或曲解歷史等,這樣只看標題就攻擊,雖然反映了社會分歧、政治對立的現實,但我認為是不必要、對我們也是不公平的。』
陳儀深指出,他個人認為,日本從1931年就開始侵略中國是不對的,那是從幕府末年到明治時期日本思想界對中國的認識,從敬畏、學習到輕蔑、歧視的轉變,對外藉著「戰爭」這種國家暴力推動殖民統治、奴役別的民族所造成的結果。
陳儀深說,他過去聽到父親使用「日人時代」、「降伏(こうふく)」,起初以為父親講的和學校講的一樣,是「光復」以後如何如何,(因為台語發音類似,日語發音也是類似),但事實上「降伏」是站在日本人的立場說話,「光復」是站在中國人的立場說話,實在南轅北轍,這是生命經驗不同使然。
陳儀深強調,國史館主張多元史觀,應該相互尊重,且現在很多人習慣講的「終戰」,字面意義就是戰爭結束(the end of the war),他認為這算是中性的意涵。(編輯:陳士廉)
留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