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NL圖表】全球核電復興中?核三公投前,五張圖看懂各國核電發展近況
「重啟核三公投」的五場電視說明會近日登場,正反方針對核電存廢激烈攻防,讓先前討論熱度總是被罷免蓋過的核三公投,終於躍上大眾視野。反核、擁核立場依然壁壘分明,但這次還多了一個爭點:台灣今年正式邁入非核家園,但其他國家都在復興核電?全球核電真有「復興」的趨勢嗎?
要探討「核電復興」趨勢是否存在,《關鍵評論網》帶你從跨國數據切入,一覽各國能源建設與規劃的真實樣貌。
各國近年核電的「裝置容量」變化如何?
談到核電復興,許多人第一時間也許會想看「發電量」變化,不過,發電狀況會受天氣、維修問題等多種因素影響,相比之下,「裝置容量」是更合適的指標,因為無論是重啟舊核電廠、延役現有電廠,或建造新的反應爐,最終結果都會反映在核電「裝置容量」的變化上。
簡單來說,裝置容量代表「未來最多可以發多少電」,當一個國家的核電「裝置容量」增加,就意味著它正積極擴大核電「潛力」,也更能佐證該國是否出現「核電復興」。
我們以2020年為基準,比較全球有使用核電的國家,在過去五年的核電裝置容量變化。結果發現,裝置容量增加、縮減、持平的國家數量幾乎是三足鼎立,沒有哪一類別特別突出。
根據能源智庫EMBER數據,在2020年前就已經使用核電的國家中,有9國近五年核電裝置容量增加。巴基斯坦和芬蘭近年都新增裝置容量大的核電機組,因此裝置容量成長率遠高於其他國家。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與白俄羅斯,近年核電容量也明顯成長。不過因這兩個國家在2020年8月和11月才分別啟用第一座核能機組,與其他國家比較基準不同,故不列入與其他國家的對比。
而近五年核電裝置容量「減少」的國家也是9個,其中包括近年逐步走向廢核的臺灣和德國。其他國家則大多是因老舊核電機組除役,裝置容量才跟著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裝置容量下降不一定代表該國傾向減少核電。以比利時為例,其2024年的核電裝置容量比2020年少了34%,因為比利時政府依循2003年提出的廢核計畫,陸續在2022年和2023年關閉兩座老舊機組。但據《The Brussel Times》報導,比利時今年5月已正式廢除核能除役法,原訂2025年關閉的杜埃爾4號機(Doel 4)和蒂漢格3號機(Tihange 3)有望延役至2035年。
近五年核電裝置容量無變動的國家則有13個,包括阿根廷、巴西、保加利亞、捷克、法國、伊朗、日本、墨西哥、荷蘭、羅馬尼亞、斯洛維尼亞、西班牙,及烏克蘭。其中烏克蘭可能因受到戰爭影響,2023年和2024年數據有所缺漏,故該國數據只比較到 2022 年。
近30年啟用的反應爐不到三成 但有六國準備踏入核電行列
除了看總裝置容量,從「反應爐」的數量與年齡,也能探究「核電復興」的趨勢是否存在。
目前全球運轉中的核反應爐共416座,最「資深」的機組是瑞士1969年7月啟用的貝茲瑙核電廠1號機。以2000年為分界,只有不到三成的反應爐是在2000年後新啟用,顯示全球核電的主力仍是二十世紀的「老將」。
前三大核電國中,僅中國在2010年至2019年大量啟用新反應爐,2020年至今也啟用了10座新反應爐,是各國之最。而美、法因投入核電發展早,多數運轉中的反應爐都在2000年前啟用。
進一步看「尚未興建完成」的反應爐資料,目前全球有69座反應爐正在興建,114座在計劃階段。細看國家名單,會發現不少核電領域的「新面孔」——烏茲別克、埃及、土耳其、波蘭、孟加拉和哈薩克——這六國過去沒有核電設施,但近年開始籌備或興建核反應爐。
另外,國際能源總署(IEA)今年1月發布的《通往核能新時代之路》(The Path to a New Era for Nuclear Energy)報告指出,隨著AI資料中心用電需求急遽升高,Google、亞馬遜、Meta 等多個科技巨頭自2023年起,都積極投入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的研發與投資。
不過,評析全球核電趨勢的《2024世界核能產業現況報告》指出,雖然多國大力投資SMR,但實際成果上尚未展現。部分SMR計畫遭延遲或取消,其成本也持續增加中。這意味著,儘管投資SMR的呼聲高漲,目前還無法從數據面評斷這對全球核電發展帶來的具體影響。
與其他能源比,全球核電裝置容量佔比持續下降
回到數據面,若將核電與其他能源類型進行比較,會發現另一個較明顯的趨勢:在全球能源結構中,核電裝置容量的佔比正持續下降。
若把台灣與鄰近國家、同樣廢核的德國,以及幾個核電大國來對比,結果發現,以長期趨勢來看,全球裝置容量明顯上升的是太陽能、風能、水力等「再生能源」,顯示全球對再生能源的裝置建設相當積極,全球核電裝置容量佔比反而持續下降。
即使是近年積極建設核反應爐的中國,其核能裝置容量在2024年的佔比也僅有1.89%。反觀再生能源,裝置容量佔比自2000年的26.66%大幅成長,2024年已達到56.37%。
最後,將視角轉回台灣。從2000年至今的裝置容量變化來看,核能和燃煤燃油的佔比持續下降,而天然氣和再生能源的佔比則不斷上升。其中,再生能源的裝置容量從2000年的5.82% 大幅成長至33.02%,顯現台灣的能源轉型方向與全球趨勢吻合。
不過,仍要再次提醒,裝置容量不等於發電量,前者代表的是能源發電的最大潛力,後者則反映實際發電情形。《中央社》報導指出,台灣2030年再生能源目標,是「發電佔比」提升至30%。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的成長確立台灣的能源轉型方向,但未來「發電量」能否穩定提升,仍是轉型之路能否順利抵達終點的關鍵之一。
此外,儘管全球核電裝置容量佔比持續下降,未呈現全面性「復興」趨勢,但部分國家近年確實積極發展核電,也是不爭的事實。究竟核電復興的浪潮是否真會席捲全球?有待日後持續觀察。
更多相關內容:
點擊加入關鍵評論網LINE官方帳號多元觀點,從這開始!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