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豆島不小:溪谷、橄欖與影視故事的海島日常
小豆島(SHODOSHIMA),面積約150平方公里,為內海中僅次淡路島的第二大島嶼,若觀光時間有限,建議租車自駕或包車。受瀨戶內海式氣候影響,溫暖少雨,為日本素麵、醬油及橄欖的主要產區。島內的寒霞溪,為日本三大溪谷之一。
©公益社團法人香川縣觀光協會
道之驛 小豆島橄欖公園 © 李智凱/旅讀
下著滂沱大雨的早晨,一位傷心欲絕的女子闖進一間普通民宅,在烤焦的麵包、衣物柔軟精和溼抹布的氣味中,顫抖地抱走一名女嬰,此後踏上亡命天涯的旅程。日本作家角田光代的作品《第八日的蟬》,描述與有婦之夫相戀的希和子,遭情人哄騙墮胎而無法再為人母,臨時起意將情人原配誕下的女嬰擄走,並將她視如己出地撫養長大。
希和子為女嬰取名薰,兩人輾轉逃亡至一座民風純樸的小島,在此收獲一段愉快的時光:參與夏日祭典、潔白沙灘上戲水、在面海的教室玩耍……這座乘載「假」母女快樂回憶的小島,便是小豆島。
© 李智凱/旅讀
風光明媚的影視劇背景板
《第八日的蟬》於2010年改編為電視劇上映,成為不少人對小豆島的初印象。近年來,在《魔女宅急便》真人版電影,及漫畫家山本崇一朗的人氣作品《擅長捉弄人的高木同學》的加持下,更奠定這座島嶼在新世代日劇/漫迷心目中的地位。
然而,早在1987年,小豆島即因翻拍自同名小說的電影《二十四隻眼睛》一戰成名。《二》由出生自小豆島的作家壺井榮所著,描述被分發至瀨戶內偏僻村莊的年輕女教師與12名學生的故事,時間線橫跨二戰前後,刻劃出戰時小人物的艱辛不易。該書於戰後7年出版,其中內容雖未提及詳細地點,但在1987年翻拍為電影時,自然而然選定原著作者的家鄉為拍攝地。
當時電影中的校舍選址海岬上的苗羽小學田浦分校,至今與周圍留存的攝影棚,搖身變成散發濃濃懷舊氣氛的「二十四瞳電影村」。除卻作者本身的身分,考量到小豆島溫暖少雨的氣候、風光明媚的自然景緻,以及質樸純真的聚落氛圍,都十分適合劇組團隊前來取景。
©公益社團法人香川縣觀光協會
草本商店Corico,前身是《魔女宅急便》真人版電影攝影棚 © 李智凱/旅讀
豆島絕景巡禮
影劇中乍看小巧的海島,卻是瀨戶內海僅次於淡路島的第二大島,面積約等同新竹市的1.5倍大。有趣的是,它嚴格意義來說是由兩座島嶼組成,其中夾著金氏世界紀錄認證、有著「世界上最窄海峽」之稱的土淵海峽。土淵海峽最窄處僅約10公尺,全長約2500公尺,乍看如普通的水道。
與日本多座海島的傳說起源相似,相傳小豆島也是孕育自其神話中天地初開的神祇伊邪那岐與伊邪那美。島嶼地形以山地為主,平地集中於沿海地區和河谷,包含多個半島和海灣,海岸線變化豐富。靠近島中央東側的星城山海拔高約800公尺,是瀨戶內海諸島的最高峰,從山上可遠眺瀨戶大橋、大鳴門橋與明石海峽大橋等,而其西側是被譽為日本三大溪谷之一的寒霞溪。
寒霞溪為星城山與美之原高原間的廣闊溪谷,溪谷內怪石嶙峋,有許多斷崖絕壁。那係1300萬年前火山活動形成的熔岩,在地殼運動和風雨侵蝕反覆雕琢下,形塑出的壯麗作品。而在萬千姿態的奇岩上,又覆蓋錯落著茂密的林木,溪谷隨四時流轉,蒐藏了春季的嫩綠、夏季的青蔥、秋季的火紅與冬季的銀白。
天使之路 © 李智凱/旅讀
中山千枚田 © 李智凱/旅讀
品嘗島嶼慢生活
因著地理位置與日照充足、降水量少,小豆島也被稱作「日本地中海」,發展出獨樹一格的飲食文化。江戶時代(1603-1867年)後期開始,由於日本各地製鹽業競爭,島民們為尋求鹽的替代用途,以其地利之便調度來自西日本的大豆及小麥等食材,配合當地乾燥的氣候,開展醬油工藝。全盛時期,島上的醬油廠一度高達400間,連帶拓展麻油及素麵等製作技術,形成完整的產業鏈,現在約莫仍有20幾家的醬油窖及佃煮工廠。
日俄戰爭後,日本政府獲得鄂霍次克海及白令海的捕撈權,為保存大量沙丁魚漁獲,橄欖油的需求急遽增加,遂於小豆島、三重縣和鹿兒島進行橄欖樹栽種試驗。成果也不用多說,日本至今的本地橄欖製品,小豆島的商品仍占90%。
風吹日曬成就的一口麵條或醬香、隱藏在山中的溪谷與藝術作品、潮起潮落浮現的沙灘……總覺得,在小豆島一切都與時間有關,一切都很慢很慢。只有甘於轉山再轉山,甘於等待再等待,才聽得見蟬聲唧唧。
©公益社團法人香川縣觀光協會
更多內容請詳旅讀2025年9月號第163期《一個人也不寂寞的瀨戶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