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論》從草鞋變成穿皮鞋的民進黨 還有2028?
Newtalk新聞
726大罷免延續了,2024年分裂的投票行為,關鍵少數的選民,不願讓民進黨長期壟斷政權,選擇「不分區投民眾黨、區域投民進黨、總統票各投不同政黨」思維,結果是民進黨雖保有中央執政權,卻在國會長期處於少數地位;國民黨雖中央在野,2022年憑藉地方組織優勢,重演「地方包圍中央」的歷史格局。這樣的結構意味著,讓台灣政治進入持續三角拉鋸的局面。
726與823的 大罷免案,前兩階段的空戰由公民團體主導,聲量驚人,卻在第三階段轉入陸戰時失速。民進黨因缺乏組織動員與資金支撐,形同局外人;相對之下,國民黨憑基層組織網絡與金援優勢,展開全面反擊,從戶外看板、車廂廣告到里鄰動員一應俱全,最終守住所有席次。這場「史上最大規模的罷免戰」,揭示了民進黨空戰聲量與實際票數間的落差,也凸顯其在基層陸戰的羸弱。
這種落差,實際上反映了民進黨組織的結構性衰退。當年靠街頭運動、草根串連起家的政黨,如今執政 17 年後,已逐漸菁英化,黨內派系治國取代群眾連結,社運部與組織部,形同虛設。
民進黨愈來愈像是「穿皮鞋踩在雲端」的菁英政黨,而非「赤腳走進基層」的群眾政黨。這使得其在選戰中,雖擅長話術與議題操作,卻無法抵禦來自國民黨綿密的地方組織反撲。
國民黨雖在論述上缺乏創新,難以吸引青年,但依舊牢牢掌握鄰里長、軍公教、地方社團、產業公協會等網絡,在選舉的最後階段,往往能翻轉頹勢。這種「聲量搏輸贏、組織定勝負」的格局,在 726 罷免案中表露無遺。至於民眾黨,雖靠網路操作與失望票短期壯大,但缺乏穩固基層,支持結構浮動,未來恐有「風化」命運,甚至隨柯文哲、黃國昌的失勢而走向泡沫。
核三公投與823第二波罷免戰,將再次考驗政黨的基層實力。民進黨若要穩固政權,不能只有公民團體的空戰操作,若企圖以「內閣改組」,回應公民團體的罷免行動,倘若改組仍侷限於小圈圈用人,用人唯親,無法落實「用人唯才、適才適所」,無法接地氣、無法說民眾語言,不論如何更換人事,都只是「雲頂飄移」,難以真正改變政局、難恢復綠支持者對執政黨的信任。
另一方面,民進黨更需回應年輕世代的焦慮。20 至 40 歲的天然獨世代,在價值上三不:「不支持國民黨、不理解民進黨、不認識共產黨」,對政黨菁英化與政策落差,感到不耐。若住房、薪資、環境等問題,長期無解,選民可能轉向民眾黨或以冷漠抵制投票。如何透過跨世代教育與政策調整,讓年輕人看到未來願景,而不是只被動守護既有價值,將是民進黨能否延續執政的關鍵。
台灣政局已進入「民進黨菁英化、國民黨僵化、民眾黨空化」的三化格局。罷免與公投不只是選舉技術的較量,更是檢驗政黨是否能重新連結群眾的殘酷測驗。若民進黨不能從「穿皮鞋」回頭找回「草鞋精神」,民進黨還有2028 嗎?!
留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