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掌握趨勢的風口思維 從需求洞察到商業創新  達成高速成長的四階段執行攻略

信傳媒

更新於 10月31日15:06 • 發布於 11月01日08:30 • 信傳媒編輯部
人才斷層(Talent Gap)這個現象不僅指的是新世代無法即時補上資深員工離職所遺留的空缺,更涵蓋了跨世代的知識轉移失效、技術熟練度斷裂,甚至價值觀與工作態度上的鴻溝。(圖片來源/pexels)

什麼是人才斷層?為何它正成為轉型的隱形殺手?

在數位化與產業革新速度日益加快的背景下,許多企業逐漸察覺到一個沉默卻致命的風險:人才斷層(Talent Gap)。這個現象不僅指的是新世代無法即時補上資深員工離職所遺留的空缺,更涵蓋了跨世代的知識轉移失效、技術熟練度斷裂,甚至價值觀與工作態度上的鴻溝。

以製造業為例,許多1950、1960年代出生的技術熟手逐漸步入退休階段,而1990、2000年代的新進員工雖然學歷亮眼,卻往往缺乏對產業know-how的沉澱與熱情,加上企業內部未建立系統性的知識管理機制,導致轉型期經常發生「上不接下、下學不來」的瓶頸。

學習力與經驗沉澱的雙向困境

這場人才斷層的危機,在組織內部會展現為一種矛盾的現象:新一代員工渴望學習,但缺乏可傳承的經驗;老一代員工擁有豐富經驗,卻未被有效數位化或模組化儲存與傳授。

許多企業培訓活動仍停留在:

短期講座導向

重技術、輕文化

個人式經驗口述,缺乏制度化知識平台

忽略跨世代溝通障礙與學習習慣差異

這些都導致「學習動機很高,但學不到有用的東西」與「有東西可教,但沒有對的方法教出去」的雙向挫敗。久而久之,年輕員工流失率升高、老員工的經驗價值被邊緣化,企業逐漸進入「學不來、教不出」的惡性循環。

數位時代下的學習力:系統性取代速度

數位轉型不僅是工具的變革,更是組織學習力的全面升級。要解決人才斷層問題,企業必須思考:我們是否擁有一個「能讓經驗成為資產,並被快速複製」的機制?

解方的第一步,不是砸錢買課程,而是以下三件事:

1. 知識提取(Knowledge Extraction

將老員工的工作流程、決策脈絡與經驗判斷數位化與模組化。

引入錄影、訪談、案例紀錄、流程地圖等方式,建立知識庫。

2. 任務導向的學習系統(Task-based Learning

訓練與實務脫鉤是常見問題。應將學習結合工作任務與實踐任務,如設計On-the-Job Learning(OJL)任務模組。

3. 導師制度與反向導師機制(Mentorship & Reverse Mentoring

設計跨世代導師制度,讓資深員工成為「技術教練」、年輕員工成為「數位顧問」。

雙向學習可打破代溝與偏見。

組織文化轉型:從經驗壟斷到共享生態

許多老員工不願教,並非吝嗇,而是來自於「教了以後沒有價值感」、「分享沒有獎勵機制」、「怕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等心理因素與制度環境。

因此,企業要打造學習型組織的同時,也必須進行文化層面的轉型:

制度設計:建立知識分享的獎勵機制。不只是KPI,而是ESI(Experience Sharing Index),建立內部知識平台、論壇、貢獻者榜單。

價值觀引導:建立「共創而非競爭」的文化敘事。定期舉辦教學達人、跨代共創挑戰賽等活動,將分享視為榮譽與成就。

工作設計:讓經驗傳承內建於工作中。將任務設計為雙人工作模式,例如資深 + 新進員工共同執行專案。

關鍵技術輔助:知識管理與AI學習平台的導入

在AI與自動化加速的時代,企業要讓學習力可持續,就必須借助技術:

延伸閱讀

查看原始文章

生活話題:普發現金懶人包

更多生活相關文章

01

學生回憶沒了…曾是潮流地標!「小西門町」淪死城 滿街「出租空店」在地人曝原因

鏡週刊
02

鳳凰將升級中颱 氣象署估10日發布海警

中央通訊社
03

鏡片這樣洗最安全 延長眼鏡壽命!眼鏡行老闆教「正確洗法」

TVBS
04

直擊/黃昏市場湧「買豬肉潮」!店家曝每斤貴10元跑不掉

三立新聞網
05

營養午餐出現「泡麵蒸蛋」學生傻眼 校方回應了:滿意度九成

三立新聞網
06

不是鳳梨酥!外媒點名「台灣1零食」不普通:送禮好選擇

鏡報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