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沒有火燒心也可能胃食道逆流!醫曝「4種非典型表現」常被忽略 咳嗽也中

常春月刊

更新於 10月30日08:44 • 發布於 10月30日09:00

54歲的陳先生,近兩個月來反覆出現胸口拉扯疼痛與胸悶感,尤其從平躺起身時最為明顯,甚至翹腳時右腿也會被牽痛。由於心臟與胸腔檢查皆正常,他一度苦無對策。

直到親友介紹,求診中醫診所莊可鈞中醫師,經辨證與治療後,症狀明顯改善,這才發現問題其實出在常被忽略的「隱性胃食道逆流」。

什麼是隱性胃食道逆流? 症狀不典型容易被忽略

根據流行病學調查,台灣成年人約有10%至20%罹患胃食道逆流(GERD),隨著飲食西化、作息不規律及肥胖人口增加,盛行率逐年上升。典型症狀包括火燒心(胸口灼熱)、酸水逆流、打嗝或吞嚥不適,患者多半會就醫並接受胃鏡或服用抑制胃酸藥物。

但仍有不少人屬於隱性胃食道逆流(Laryngopharyngeal Reflux, LPR),這類患者沒有明顯的火燒心或胃酸感,而是出現以下非典型症狀:

  • 慢性咳嗽、聲音沙啞
  • 咽喉異物感、常想清喉嚨
  • 胸悶或胸口拉扯感
  • 平躺、低頭或姿勢改變時症狀加劇

莊可鈞中醫師指出,這些症狀往往模糊且不具代表性,導致患者常輾轉於心臟內科、胸腔內科、耳鼻喉科,甚至復健科,做了許多檢查卻始終找不到問題。

症狀模糊易被誤判 患者常陷焦慮

許多隱性胃食道逆流患者的最大痛點是:檢查數據都正常,但身體卻明顯不舒服。有些人被告知「心臟沒問題」、「肺功能正常」,但仍胸悶、喉嚨卡卡,久而久之甚至懷疑是心理因素。

莊可鈞中醫師解釋,這正是隱性胃食道逆流的特性之一。由於症狀不像一般胃病,患者常誤以為是心血管或呼吸系統問題。即便西醫治療多以抑制胃酸藥物(PPI)為主,部分病人效果有限,加上需長期服藥,容易擔心副作用或難以根治,使症狀拖延數月甚至數年,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中醫觀點:脾胃升降失常 症狀未必表現在胃

莊可鈞中醫師指出,西醫多關注胃酸對食道的刺激,而中醫則認為這類患者多屬「脾胃升降失常」。當氣機無法順暢升降、寒熱錯雜時,就會出現與「胃」不直接相關的症狀,如胸悶、拉扯痛或咽喉異物感。

以陳先生為例,他雖無火燒心,但在平躺起身或低頭時出現胸悶拉扯感,與古籍中「痞滿不舒、心下痞堅」的描述相符。莊醫師經辨證後,採用《傷寒論》經方半夏瀉心湯調理脾胃升降。

治療數週後,陳先生的胸悶與牽扯痛明顯減輕,原本每天都發作的症狀逐漸消退,不再因姿勢變化誘發不適,生活品質也明顯提升。

對症用藥才能穩定改善

隱性胃食道逆流因症狀不典型,常讓病人四處就醫卻找不到答案。陳先生的案例顯示,透過中醫辨證使用半夏瀉心湯,可改善脾胃升降失調、胸悶與姿勢性不適,讓原本只能暫時緩解的症狀轉為長期穩定。

莊可鈞中醫師提醒,並非所有胸悶或胸口不適都與胃食道逆流有關,也不是每個人都適合使用半夏瀉心湯。若長期出現類似症狀卻檢查正常,應尋求專業中醫診斷,找出根本原因再對症調理,才能真正擺脫困擾。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不喝咖啡、不吃甜點還是胃食道逆流?醫揭「真正元凶」 晚間這1習慣最好戒掉
·脊椎往「這1側彎」胃食道逆流風險暴增11倍! 尤其1動作你可能每天都做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 秋冬呼吸道疾病高峰期

做好防護措施 讓免疫力站穩腳步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41歲女星0期乳癌「全切」 僅1%機率仍不幸復發

中天電視台
02

地瓜葉穩血糖又抗癌 醫:2吃法是大忌

中天電視台
03

坣娜證實肺腺癌病逝!丈夫曝臨終遺願:緊抱愛妻直到平靜離開…「居家安寧」6項護理服務圓善終

幸福熟齡 X 今周刊
04

肺癌早期超安靜!醫點名「2族群」務必檢查 早發現存活率高達九成

健康醫療網
05

溫體豬回來了!農業部揭「恢復供應時間」 但這1事仍全面禁止

常春月刊
06

死亡率是流感2倍!RSV大流行「無藥物治療」 醫示警高風險

三立新聞網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