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IBM到鴻海 量子電腦商機可達900億美元 工研院:第二代革命已展開
量子科技正成為繼AI之後引領全球的新一波戰略高地,工研院院長張培仁指出,量子科技正快速從實驗室邁向產業應用,被視為繼AI之後最具顛覆性的科技浪潮,預估2030年全球市場規模可望突破900億美元。工研院副總林昭憲則表示,全球已有超過30個國家啟動量子戰略,投資金額逾445億美元,形成明顯的「量子主權」競賽。
工研院今(28)日舉辦「眺望2026產業發展趨勢研討會」A1場,以量子電腦為主題,聚焦量子科技的全球競逐與台灣發展契機。量子感測、通訊與運算正在重塑材料、氣候、金融與製藥等關鍵產業。林昭憲強調,台灣若能結合AI運算、半導體與資通訊實力,建立跨領域的量子技術生態圈,將有機會在新一波運算革命中取得關鍵位置。
量子主權成全球政略焦點,工研院:二代革命已展開
張培仁指出,量子科技正加速從實驗室邁向產業應用,被視為AI之後最富顛覆性的科技浪潮。根據麥肯錫預測,全球量子產業市場規模有望於2030年突破900億美元,將成為各國爭相布局的戰略焦點。
從百年量子理論,再到下一波量子運算,「二次量子革命已展開」工研院副總暨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所長林昭憲說,如今已有30個國家將量子納入重點發展策略,投資金額約445億美元;顯見「量子科技的主權已成全球各大國家積極爭取優勢」。
提出發展計畫的國家包含美國、英國、歐盟與日本等,林昭憲認為,特別是中國,必須關注其在量子領域上的發展跟突破,民主國家須共同的努力,來避免未來潛在的威脅。
歐洲除歐盟層級的量子計畫外,荷蘭、法國與英國分別制定了國家量子技術議程與戰略;亞洲的日本、新加坡、韓國與中國也陸續啟動相關布局;北美的美國與加拿大則投入龐大資金並建立完整的量子發展規劃。
林昭憲表示,這已形成一股明顯的全球趨勢,大國各自以強勢策略爭取領先,小國更應思考如何以智慧方式定位自身,成為全球值得信賴的合作夥伴,與民主陣營攜手參與量子科技新時代。
超導、離子阱、光學量子三路並進,金融製藥領域率先突破
量子科技如今三大主流技術分別為-超導體、離子井與光學量子。林昭憲舉例,在超導量子技術方面,全球主要領先者包括 IBM、Google 以及 Rigetti Computing;臺灣則有中研院、廣達電腦與鴻海集團積極投入相關研發。在光學量子領域方面,則有美國的PsiQuantum等公司。
林昭憲表示,量子科技自上個世紀以來的發展,正逐步引發各領域結構性的重大變革。當前發展最快的應用包括量子感測、量子通訊與量子模擬,而量子運算則被視為下一階段的核心突破。
同時,量子運算已在材料科學與氣候研究等領域展現顯著影響,同時也推動全球投資聚焦於新興的量子新創產業。
他進一步說明,金融與製藥為最早導入並驗證量子技術的應用領域,且開始展現出相較於傳統人工智慧與高效能運算的突破。以金融業為例,高盛(Goldman Sachs)發展量子演算以及利率衍生品定價,其運算時間由數小時縮短至數分鐘。
在製藥領域,默克(Merck)運用量子模擬技術開發新藥,將研發週期由十年縮短至三至五年;莫德納(Moderna)則利用量子運算模擬潛在的 mRNA 藥物特徵,設計新型疫苗與療法,成功將核苷酸序列長度從原本的 10 至 20 個提升至 60 個,大幅擴展藥物設計的可能性。
台灣須軟硬整合,打造可信賴量子生態圈
雖然台灣在AI與半導體供應鏈聚落上,具備發展量子技術的優勢,但林昭憲有提醒,在量子時代,台灣不能僅依靠以往的硬體優勢,而是要軟硬結合,建立完整的量子生態系。
林昭憲進一步說明,量子科技兩大階段-量子優勢與容錯量子電腦都離不開生態系支持,且生態系可降低量子運算的錯誤率,並促進量子製造廠商之間的互補合作,畢竟沒有任何一家企業能獨自完成所有研發與製造流程。
而這需要結合產、官、學界與新創、金融等多方力量,共同打造完善的量子產業生態。林昭憲指出,臺灣應發揮既有優勢,特別在半導體、醫療、自動化製造與資通訊等領域,尋找與國際量子科技發展接軌的契機,積極定位自身在全球量子產業鏈中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