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鄉民

一場豬瘟毀十年成果!全球5大「非洲豬瘟」案例,台灣爆首宗本土瘟疫

造咖

更新於 10月29日02:39 • 發布於 10月29日02:39

台中梧棲近日傳出台灣首宗本土非洲豬瘟(ASF)確診案例,震撼全台養豬業。雖然非洲豬瘟不會感染人類,但其對豬隻的致死率接近100%,且目前全球仍無疫苗可防治,一旦疫情擴散,將對畜牧產業造成毀滅性打擊。

若疫情無法在初期控制,台灣的養豬產業恐面臨「倒退十年」的局面——這並非誇張說法,而是根據過去中國、俄羅斯與非洲地區的實際經驗所總結出來的警訊。

什麼是「豬瘟」?

「豬瘟」泛指感染豬隻的高致死性病毒性疾病,目前主要分為兩種:
古典豬瘟(Classical Swine Fever,CSF):由「豬瘟病毒(CSFV)」引起,屬於披膜病毒科黃病毒屬(Flaviviridae)。
非洲豬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由「非洲豬瘟病毒(ASFV)」引起,屬於非洲豬瘟病毒科(Asfarviridae),DNA病毒,是目前全球最致命、最難防控的豬隻疾病。現今各國提到的「豬瘟」大多是指「非洲豬瘟」。

豬瘟感染的症狀

豬隻感染後,潛伏期大約是4~7天,逐漸出現高燒、食慾不振、皮膚出血(尤其耳朵、腹部)、嘔吐、腹瀉、流鼻血的症狀,接著迅速死亡,致死率幾乎100%。

為什麼大家這麼怕「豬瘟」?

而最可怕的,是這種病毒全球沒有有效疫苗能夠預防,而且病毒極度耐環境、傳播途徑廣泛。因此一聽到豬瘟,唯一能預防的方法就是全面撲殺養豬場內的豬,養豬產業可能瞬間崩盤。但病毒又能在環境中潛伏多年,在未來至少10年,社會都可能面臨豬肉供應短缺、通膨壓力、民生食品價格上升等連鎖反應。

4

圖片來源:canva

國際曾發生過的嚴重「豬瘟」事件

1. 2018–2019年中國非洲豬瘟大爆發

2018年8月,中國爆發史上最大規模的非洲豬瘟,疫情經由跨省運輸、廚餘餵養與環境污染迅速蔓延,全國豬隻死亡或撲殺超過1億頭。
此後數年,中國豬肉價格暴漲一倍以上,養豬戶大規模倒閉,政府斥資數千億人民幣重建防疫體系。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報告,中國豬肉產能直到2024年,花了整整6年才回復至疫情前水準。

2. 1997年俄羅斯及東歐豬瘟大流行

1997年起,ASF在俄羅斯及東歐地區迅速擴散,主因為野豬帶毒與長距離運輸感染。數百萬頭豬死亡,部分地區養豬業全面崩潰。聯合國糧農組織在後續報告中指出,當地豬肉產能直到十年後才逐漸恢復。

5

圖片來源:canva

3. 2007–2008年中國豬瘟疫情

2007年,中國爆發大規模豬瘟,起因於飼料與豬舍管理鬆散、疫苗使用不當。雖然此次疫情並非ASF,但造成數百萬頭豬死亡,直接導致豬肉價格暴漲與農戶破產。
該事件揭露中國農業防疫體系的漏洞,也被視為2018年ASF失守的前兆。

4. 2014年剛果民主共和國豬瘟疫情

非洲地區長期存在ASF病毒,2014年剛果疫情源自野生疣豬傳入家豬群,因防疫體系薄弱,導致數萬頭豬死亡,地方糧食安全受威脅。當地政府在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與FAO協助下展開撲殺與封鎖,但至今部分區域仍無法全面復養。

圖片來源:canva

2025年台灣台中梧棲

而這次台中的豬瘟事件,則是台灣首宗本土ASF確診。爆發原因疑與廚餘餵豬及通報延遲有關。該豬場共300頭豬,已有117頭死亡,經PCR檢測確認感染非洲豬瘟病毒。
農業部立即宣布全國「禁運、禁宰5天」,全面禁止廚餘餵豬、撲殺感染豬隻、全場消毒,並啟動跨部會防疫小組及「前進檢驗所」加速檢測。

目前豬肉市場已出現短期波動,業界憂心若疫情擴大,台灣數十年累積的種豬育種成果恐被摧毀,復養與重建可能需長達數年,整體產業鏈重整期甚至高達10年。

延伸閱讀:

吃到感染豬會怎樣?非洲豬瘟入侵台灣,7年防守恐破功
慘了!飛機餐入境台灣「少1事」秒噴20萬,最高恐遭罰百萬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鄉民相關文章

01

日本網美外表亮麗 曬閨房照驚呆百萬人

自由電子報
02

人妻摘婚戒離家!丈夫急打電話問「我做錯什麼」 真相曝光太爆笑

CTWANT
03

「1飲品」幾乎治百病?醫師、營養師揭血壓穩定、護腎關鍵

造咖
04

91歲清潔員1天上12小時班!作息惹哭眾人 網紅霸氣塞4千塊請吃飯

緯來娛樂新聞
05

國二生想拿普發1萬 媽媽拿「50塊」打發 遭網嗆「沒繳稅領什麼」引兩派論戰

華視新聞
06

普發1萬引爆衝突?國中生想自己領 媽媽給「50元」打發

三立新聞網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