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理財

金融業獲利挑戰兆元 存股族最愛嗎?

財訊雙週刊

發布於 2024年12月19日02:25 • 財訊
▲金融業可望跟上AI科技業大浪,2024年獲利創下歷史新高。(圖/財訊雙週刊陳俊松攝)

作者:財訊雙週刊/財訊新聞中心

金融業2024年獲利確定創下歷史新高,迎來的2025年能再創顛峰嗎?又有遭逢哪些經營挑戰呢?

最新一期《財訊》雙週刊製作「金融股總體檢」專題,檢視金融股2024年的獲利結構及財務體質,同時比較公營與民營銀行的勢力消長,進而分析未來可能的投資方向。

2024年以來,金融三業(銀行、保險、證券信託)獲利屢創新高,截至前十月,累計稅前盈餘已達9504億元,不但一舉超越2021年全年獲利9365億元的歷史紀錄,更有機會挑戰全年大賺一兆元的全新里程碑。

盤點金融業獲利結構,長期穩健的銀行業,為三業中表現最佳的業態,全年可望賺超過五千億元。而在2022年因防疫保單嚴重失血的保險業,經過一年多的調整體質,不僅資本適足率和淨值比「滿血回歸」,獲利動能也回升;累計前十月稅前盈餘年增率高達70%。

證券期貨投信業方面,受惠於台股的漲勢,前十月稅前盈餘達刷新歷史紀錄,又以自營操作獲利年增3.5倍,賺得缽滿盆滿。 不過市場總是居高思危,已有機構將台灣2025年的經濟成長率下修至2.5%,渣打銀行的預估甚至低至2.3%。不少人因此認為金融業高峰已過,2025年的獲利恐怕就要轉折向下。

儘管金融業基本面大幅好轉,未來仍有三大風險不可輕忽。首先是川普新政將直接衝擊中國曝險與人民幣業務比重高的金融機構。第二是利率風險。第一金投顧分析,降息將導致存放利差收斂,不利於銀行。第三個風險是規模不足的長期隱憂。尤其,九家公股銀行彼此定位類似,卻因政府不夠積極,無法靠併購壯大業務,長久下來,原本過半的存款市占率已被民營機構大幅侵蝕。

金融業獲利回來了,投資人卻還沒有回來。14家金控股總股東人數在不到一年內就流失了超過十萬人,股東人數高達87萬人的凱基金控,更暴減11萬人。此外,外資撤出力道更驚人,近五年累計賣出2.35兆元。截至2024年底,外資在金融股的投資部位仍為淨流出。 不過,法人認為,金融股籌碼面已「清澈見底」,若獲利有大幅成長的金融機構能端出具有競爭力的股利政策,不僅能爭取到小股民認同,也有機會重新被高股息ETF納入,有助於再次營造價量齊揚的格局。

根據《財訊》雙週刊報導,綜合諸多因素,信評機構惠譽根據四大理由,給予台灣金融業相對樂觀的「中性」評等。惠譽指出,台灣可望受惠於供應鏈重組、對美出口占比攀升、對中曝險減少,以及全球對台灣所製造的人工智慧相關產品出口與投資活動的強勁表現,支持台灣經濟成長。

更多財訊雙週刊文章

宏碁子公司分拆掛牌 為何毛利率不振、成交量低迷?
5張圖表透視籌碼流向 解鎖2025台股大未來

加入財訊LINE好友,掌握更多資訊!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理財相關文章

01

勞工別再繳錢!「3職業工會」積欠保費 勞保局出手了

三立新聞網
02

買它省保費1/醫療險變貴保戶聰明挑 就連這位部長也力推「這款保單」

CTWANT
03

產品遭美國海關暫扣! 巨大發緊急聲明:影響營收約4%~5%

中廣新聞網
04

巨大遭美指控「強迫勞動」! 經濟部、勞動部回應了

民視新聞網
05

基金達人1/從月光族到滾千萬 財經主播靠2檔基金24小時賺不停

鏡週刊
06

【中獎號碼】7-8月期統一發票開獎 「53960536」 千萬富翁是你嗎?

太報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