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壇》吳崑玉/淺談災變中的政治作為
[NOWnews今日新聞] 南部豪雨成災,首長下鄉勘災,部長卻穿著皮鞋,市長畫著濃妝,立委逛的地是乾的,秘書長自己下去挖水溝,各方讚的酸的打成一片。昨天台北大雷雨造成市區積水,連立法院都淹了,於是藍綠網軍又開始一場大戰。現在是真實的災情不重要,政治的災情才是重點。在朝在野雙方,在意的都是輿論有沒有說自己做得好?而不是真實問題的解決,恐怕這才是台灣最悲哀的災難。
災變或危機時,最重要的是簡單明瞭的確實訊息發佈,這是「建立信任」的第一步。當災變與危機發生,人們的第一反應是「震驚」,震驚來自於訊息的片斷不完整,與超乎想像的慘況,會放大人們腦中自行腦補的恐懼。若再加上謠言流竄,就會形成恐慌,而恐慌正是處理災變與危機的最大敵人。這時,政府、媒體、或領導幹部需要的不是說好話叫大家別擔心,而是平實的說明狀況與數字,並提供緊急行動指令,讓大眾判明現在的災難還要持續多久?有沒有下個更大災難緊隨?下一步該往何處去?
在丹娜絲颱風與七月底南部大水的處理過程中,媒體與政治團伙的焦點始終圍繞著罵那個保這個,從而忽略了最基本的數據發佈。搞了一個月,直到最近一週,才開始注意到氣象局發佈的累積雨量表,發現近8天的累積雨量,高雄茂林已超過2800毫米,逼近莫拉克和八八水災時的3000毫米歷史紀錄。台南、嘉義多地也超過2000毫米,逼近甚至超過2500毫米的年雨量平均值,這意味著過去8天中,降下了一年的雨量,台中七天雨量達1177毫米,為七月平均雨量(281毫米)的四倍,也破了1896年以來的紀錄。這是徹頭徹尾的天災,不是什麼治水工程可以處理的規模,就算是再花一兆元也沒用。
台北市的狀況也一樣,台北市都市排水系統能量已是全台第一,依照二百年洪水頻率標準興建,時雨量承載極限是78.8毫米。換句話說,以日前午後大雷雨超過100毫米的時雨量,市區必定積水,問題只是能多快排乾?台中本就較為乾旱,都市排水系統承載量約為時雨量75.4毫米,所以文心路大淹水那次,時雨量超過100毫米,瞬間最大雨量換算成時雨量達120~140毫米,遠超都市排水承載能量,只要積水能迅速退去,其實沒什麼好怪的。
所以,拜託政府與媒體,日後發佈類似災變訊息時,不要政治掛帥,急於指責政治對手或為自己卸責,而是先把排水容量與當期雨量數據明確發佈,平實且簡單地發佈周知。如此不但更易息爭止謗,且同時教育民眾,使大家更能平心靜氣的應對災害,採取適當措施應對。
其次,對災變受害者或所謂「目標群」而言,發佈一堆專業數據對他們是沒用的,他們需要的是「指令」。所謂「指令」,就是撤離或不撤,撤要撤去哪裡?怎麼撤?這種明確的行動指令。理論上,政府都有相關的災害應變計劃,問題是政府首長下不下得了決心?發生計劃外狀況,能否即時下達決心?舉例來說,丹娜絲颱風眼牆風速約150 km/h,最大陣風200 km/h,相當於蒲氏14級風到16級風,老房屋瓦被掀翻是高機率的。此時地方首長就要下決心,是要撤離居民?或是預先開設緊急安置所,如學校?並配置消防機具與撤離工具與人員?各個縣市政府,現在多有配合的氣象團隊,在雨包或颱風接近時,皆能預估可能的風力與降雨規模,這些都是在「準備」階段可以做的事。
再次,災變發生後,首長多會到地方勘災,這就是政治秀的開始。問題是,很多人純粹模仿當年宋省長勘災的表象,卻沒有學到當年省府團隊的精髓。首長下地方勘災,首先要瞭解地方災情,其次要帶上解決方案,後續還要去看復原工作成效,不夠的要馬上補強。瞭解地方災情,就需要地方政府有精確的災區情報,主要是那種災害?農損、淹水、還是民居倒塌?地方政府做了那些事?那些事資源不夠需要補強?如果地方政府做不好災情通報,那就需要中央派人下去調查補強,否則首長下去也是你打狗他罵雞,怎麼演也完全解決不了災民當前困境。九二一時,山村被困,於是某中部立委租直升機上山發糧食,但丟下去後山區居民罵聲一片,因為丟下去的是統一肉燥米粉,山上斷水,怎麼泡?丟泡麵還能掰著吃,送這來根本找麻煩。
首長帶個兩串蕉或遠期解決方案去勘災,同樣是個災難。受災民眾要的是當期解決方案,臨時安置或修繕協助,你跟我講治水方案幹啥?那麼大的雨,你治得了嗎?以往省長勘災,後方由夏龍坐鎮,協調所有局處擬出解決方案,再告知前方省長發佈。賀伯風災時,受災面積過大,一時生不出解決方案,宋省長一天跑三個縣市,處處被罵作秀,但後方省府各單位幾乎一個禮拜沒睡覺,等到統整好後,在嘉義開記者會,一口氣發佈80多項解決方案,從緊急安置、處理窗口、到後續補償、復原工程一應俱全,並協調四大報同步刊載完整方案,人人可以在報上找到與自身受災狀況匹配的相應條款。等初期應變措施暫時落定,省府便開始統計各縣市所需復原工程,總共八千八百多項,一年內完成約九成。為什麼要做這麼趕?你想想,土石流造成坍方或山體滑坡,不快點做擋土牆行嗎?要等下次大雨再來一次嗎?
換句話說,各級首長不要心心念念關注自己的民調,從而只做短期的政治動作,不做長期應該做的工作。災變當下,首長的民調一定會掉,剛才說賀伯那段沒方案的一禮拜,宋省長的民調也是一路掉,嘲諷抨擊不絕於耳。但當解決方案拋出,災民困難得到緩解,民調又會漲回來。首長們又不是明天或下週就要面對投票,為什麼要那麼急的怕自己民調下滑,從而選擇不沾鍋或急作秀?務實點把災民問題妥善解決,從而贏得長期的肯定與信賴,不好嗎?
從此往前回推,當災變一發生,災情通報一傳出來,首長便必須立下決斷,成立前進指揮所,與後方整合各部會的參謀本部,拒不配合的首長與官員應立即拔掉。災害搶救視同作戰,臨陣脫逃或陣中抗命便應立即槍斃,揮淚斬馬謖也得砍真的,這是組織紀律問題。一個月後才成立的「前進指揮所」,實應叫「善後處理中心」,有點亡羊補牢,而且若無最大咖首長坐鎮,誰壓得住那些部會山頭?那個穿皮鞋閒逛的路人甲,便該逼他去沒屋頂的民宅裡住下留守,直到屋頂補好後再回來,不想去就給我快辭職。再次強調,這叫紀律。
其次,首長下地方,也應去關注若干細節,即時下決斷解決問題。高雄氣爆時,放災民回家,但沒水沒電,怎麼生活?台電也沒錯,整條馬路都炸了,重建電管需配合馬路施工,最少得等一個月。後來的解決方案是,市府貼錢要求台電架明管,立即供電,正規工程完成後再拆除。請問,那倒掉的一整排電桿電塔,不能比照處理嗎?失去通訊基地台的區域,不能調臨時基地台補強嗎?何須與災民爭論?納莉的時候,台北市滿地垃圾,兩個禮拜清不完,原因是一台怪手配一至兩輛砂石車,配到各區段路口,結果大部份時間,怪手要停工等待砂石車往返。汐止新台五路淤泥到膝蓋高,兩台怪手在快車道挖,國軍則在慢車道與民宅用鏟子水桶幫忙清,後方七、八台砂石車排隊在等,滿一台補上一台,一個禮拜就清完了。當時的台北市長叫馬英九,台北縣長叫蘇貞昌。工法的差異,決定了救災的效率,首長到現場,有時就是要研究這些細節,不是丟給下級局處就能把事情辦好。
總結而論,一場風災與水災,把台灣各級政府與首長們,全都打得原形畢露。喊了半天「韌性社會」,一場風雨就打得千瘡百孔,破碎不堪。全台灣約有7700個村里,但做完防救災深耕計劃的不到1700個。內政部推動防災士計劃,希望能每個村里配置2-5個防災士,以於災變當下協助統計回報災區情報,以及各項安置與物資配發工作,但嘉義、雲林、新竹、台東、基隆,防災士人數皆不足1千人,地方政府也從未召集這些受過訓的防災士,進行編組、配置、組訓,補足偏遠地區防災人力不足問題,至少他們可以幫忙處理災區情報回報吧?!講白了,對於防災這事,地方政府與中央首長根本不用心,加上過去八年,小英的八字太重了,颱風一個都不來,所有人都鬆懈下來,結果連生火都不會了。請問,如此鬆散零亂的救災,「任性」有餘,「韌性」不足,要怎麼應對更大的災變或戰爭場面?大家不要只忙於政治鬥爭,想想自家該怎麼補強?尤其是昨天才泡水的立法院,誰知下一場災難,會不會就落在青島東路?
●作者:吳崑玉/專欄作家、前親民黨文宣部副主任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 opinion@nownews.com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