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筆下的「五溪深行」:湘西土家族與苗族探訪,走入「野蠻而神秘」的地方
穿越石峰與天洞,下一組任務密碼緩緩現身:銅柱盟約、苗王府邸、三邪傳說……沿著土司古城與苗族老寨的階梯,走入湘西更深處。
離開澧水流域的張家界市,我們往西南深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芙蓉的酉水、乾州的萬溶江、鳳凰的沱江、茶峒的清水江……在湘西,每到一座城鎮,便要重新分辨眼前的河名。後來才明白,它們其實都屬於沅江的一脈。
跳岩是沅水流域常見的景觀 © 陳育陞/旅讀
越過一河又一河,腦海浮現那首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天寶年間,王昌齡被貶龍標(今湖南懷化),好友李白聞訊憂戚不已,寫下詩句:「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詩中的「五溪」,正是沅江的支流。
李白跟王昌齡都沒到過五溪,但兩位熟稔樂府詩傳統的大詩人,一定知道東漢樂府〈五溪深行〉:「滔滔五溪一何深。鳥飛不度獸不敢臨。嗟哉五溪多毒淫。」這首詩被認為出自伏波將軍馬援——當年六旬之齡遠征五溪蠻,最終困死壺頭山。王昌齡此去龍標,正要經過這片被馬援稱作「多毒淫」的險地。
而馬援討伐的「五溪蠻」,正是千百年來在湘西州繁衍的族裔,也就是我們接下來的探訪任務──湘西的土家族與苗族。
左二人為紅苗族、右二人為青苗族 清代謝遂〈職貢圖〉© 國立故宮博物院
土家族 清代謝遂〈職貢圖〉© 國立故宮博物院
目前湘西州內最大民族為土家族,逾百萬人;其次是苗族,80餘萬;再來才是漢族,近60萬。雖然土家族是州內第一大族群,但在學術上被認定為單一民族的時間其實不早。早期外界往往將土家與苗族混為一談,直到1950年土家族人提出請求,方於1957年正式定名,自治州亦改名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但更早以前,官方已注意到土家族的存在。乾隆十六年(1751)皇帝諭令製作〈職貢圖〉,便在「永綏乾州等處紅苗」之外,個別繪出「永順保靖等處土人」,並指出:「土人先本苗蠻,自唐以蠻中大姓彭氏、冉氏分土管轄,始有土人之名。」顯然,清代官方的理解是:土苗本同於「蠻」,久而久之,風俗自各。
苗家婆婆 © 陳育陞/旅讀
苗族博物館講解員 © 陳育陞/旅讀
鳳凰出身的作家沈從文,身上同時流著苗家、土家與漢族的血液。他曾說湘西沅水流域是「古代荊蠻由雲夢洞庭湖澤地帶,被漢人逼迫退守的一隅」生活其中,「與人生活不可分,卻又雜糅神性和魔性」。如今,這片幻境般的山水間,是否仍氤氳那份既神亦魔的詭譎氣息?
讓我們繼續朝湘西走去──往沈從文筆下那「野蠻而神秘,有奇花異草與野人神話的地方」。
穿著茅古斯服飾的土家族婦人 © 楊永智/Cheer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