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內

濁水溪出代誌 01》36 支大型風機湧入河道,免環評,影響生態環境、居民安全

上下游新聞市集

更新於 03月27日22:46 • 發布於 03月25日09:53 • 上下游新聞

濁水溪是台灣第一長河,也是台灣文化精神上的母親河,從高山沖刷而下帶來的肥沃養分灌溉雲、彰平原,餵養許多台灣人。然而 1990 年代起,集集攔河堰阻斷濁水溪輸水,供養六輕,築壩發電淤沙嚴重,上游溪水榨乾後,下游只剩漫天風沙。

但開發的腳步並未停止。在綠能政策鼓勵下,開發商把眼光瞄準濁水溪下游河道,預估有 36 座大型風機將入侵濁水溪河道。但去年凱米颱風肆虐,濁水溪暴漲緊急撤村數千人,讓居民對風機進駐河道感到十分不安。河道為國土綠網,是野生動物繁衍遷徙通道,但風機開發未經環評,引發外界強烈質疑。(系列 2 文請見文末)

濁水溪出海口保留大量自然環境,如今要開發風機。(攝影林吉洋)

陸域風機廠商召開說明會,點燃地方戰火

濁水溪風機開發案,目前崙背段已完工 6 座風機,還有「巺安風電」提出 19 座風機開發,若加上台塑公司規劃在麥寮段開發的 11 座風機,濁水溪下游風機將共有 36 座。再加上台塑六輕廠區北堤已完工的 3 座,已取得開發許可的西北堤有 6 座,合計風機數量將高達 45 座。風機塔高 90 公尺加上直徑 60 公尺葉片,最高達 120 公尺,約 30 樓層高。

開發單位巺安公司日前在竹塘鄉長安村召開說明會表示,將在九塊厝河岸開發 6 座風機,且已在 2018 年取得河道主管機關第四河川分署同意函。開發單位稱,風場範圍在堤岸外與周邊村落保持一定安全距離,而河岸屬於第四類管制區,經過實驗模擬結果,風場計畫對該地沒有噪音危害之虞。

依廠商簡報標示出竹塘鄉濁水溪河段,巺安風力發電計畫第一期預定位置。(資料提供/彰化環盟)
台塑、巺安、達德等三家企業分別在濁水溪提出風機開發計畫,標示位置為示意圖,非精確定位。

彰化環保聯盟總幹事施月英出席說明會,她質疑業者在 2018 年取得同意函,但經過 7 年,風機法規變得嚴格,例如原本要求風機距離住宅 250 公尺以內才需要環評,但法規已調整至 500 公尺以內就需要環評,廠商卻以 8 年前的法規標準規避環評,「簡直是拿居民跟村落開玩笑。」

「除了地景破壞跟低頻噪音威脅健康之外,濁水溪不應該蓋風機,河道應優先考量防洪安全。」她強調,濁水溪是全台灣最長的河流,近年地震頻繁,去年凱米颱風就漂下大量的漂流木,若陸域風機再擠進河道,難保沒有潰堤風險。

施月英發言打斷業者原定發言順序,要求說明開發許可的有效性,業者則質疑施月英刻意鬧場。(攝影/林吉洋)

河道禁止 50 公分「高莖作物」,卻可以設置 120 公尺風機?

根據記者調查,風機湧入濁水溪的背後,凸顯河川治理原則受到綠能政策左右,原本應該嚴格限制開發量體、高度的《河川管理辦法》形同虛設。

根據現行法規,河道屬於防洪重要設施,任何開發利用行為均受到《河川管理辦法》的嚴格限制。根據《河川區域種植規定》,不得種植超過 50 公分的「高莖作物」。然而,水利署於 2016 年制訂《中央管河川等申請施設風力發電機組使用原則》,提供各河川局審查依據,此舉形同中央管河川對陸域風機開發商敞開大門。

達德能源率先在濁水溪河道設置風機,在崙背鄉濁水溪河段高灘地架設六座 4.2MW 陸域風機,塔高112 公尺,加上葉片直徑 136 公尺,高度可達 180 公尺,也是目前國內最大型的陸域風機。

記者到現場查看,高灘地有許多土地被開墾為農田,農人仍在風機下耕作,但因為防洪的限制僅限於水稻跟蔬菜,超過 50 公分的高莖作物被嚴格禁止,高聳入雲的風機與低矮作物,形成了鮮明對比。

崙背段由達德公司開發,一共有六座風機。 (攝影/林吉洋)

河道設置風機無須環評,只需河川局同意

依照《開發行為應實施環境影響評估細目及範圍認定標準》第 29 條,陸域風機開發範圍 500 公尺內有門牌建物以及法定濕地、保護區,才需要進行環境影響評估。至於在河道上開發,則沒有環評要求。換言之,風電業者只需要取得河川主管單位同意,在無須環評程序下,即可進行開發行為。

依照政府權責,濁水溪屬於中央管轄河川,由經濟部水利署第四河川分署主責。該分署副署長張朝恭解釋,風機廠商前來申請開發河川公共土地時,河川分署會針對開發地址的水理進行分析、審核,在確認防洪安全的前提下,才會核發許可。

根據上下游調查,除了濁水溪出海口屬於「台灣海域白海豚保育專區」以及六輕廠區周邊風機須行使環評程序外,其餘在濁水溪河床上內設置風機,只要取得河川局同意即可開發。

(3月27日更新內容:第四河川分署署長李友平公開出示公文回應本刊,已要求業者舉辦地方說明會,並向業者言明必須取得地方共識為開發前提,只要有反對意見就不會同意設置風機。)

濁水溪在台 61 以西擁有開闊河道灘地,形成西部平原極少數的開闊無人區域,提供生態遷徙路徑。(攝影/林吉洋)

水利專家:河道開發除了防洪,還有生態環境與社區議題

第四河川分署在確認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就可核發風機開發許可,然而水利專家認為,僅以防洪安全來評估陸域風機設置的可行性與合理性,並不夠周全。

許榮庭是成功大學水工實驗所研究員兼副所長,長期研究濁水溪下游河道及地形變化。他認為國內許多河床都有輸電塔,這些電塔占用面積跟風機差不多。以電塔為例,安全上也不至於有太大顧慮。風機廠商提出開發選址及水理評估模式,就河防安全這一點,若無意外也都會通過河川分署的內部審查。

許榮庭認為更嚴謹的作法是河道開發風機應該要求比照環評,在施工前、中、後分別提出環境與地形監測計畫。然而除河防外,還有其他議題,特別是風機產生的噪音跟景觀上的衝擊,這些會造成社區居民會心理上的不安,也會衝擊生態。

生態專家曾翌碩認為,濁水溪河道是重要生態廊道,設置風機恐造成難以彌補的生態災難。(照片提供/曾翌碩)

保育機關:濁水溪流域屬於國土綠帶,不樂見風機開發

到底濁水溪應不應該開發陸域風機?政府機關內部也有不同意見,站在保育單位的立場,濁水溪是一條讓野生動物喘息的遷徙通道,應該減輕濁水溪的負擔,把空間留給生物多樣性。

依據農業部「台灣生物多樣性網絡」網站介紹,國土生態綠網是一個連結河川、綠帶、山脈與海岸的國土生物安全網,藉由保存這些淺山、濕地等棲地。因為過度開發而瀕臨生態系統破碎的台灣,仍留自然界生命庇護的繁殖演化廊道。

濁水溪沿岸河岸開闊,下游平均有3至4公里的寬度,保留了大片的綠地,也被農業部納入「國家生態綠網」。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保育推廣組組長薛美莉表示,濁水溪口是重要環境生態區位,且全流域由單一單位管理,近年在地方跟主管機關合作下,是極具有潛力的保育區域。

即便國土綠網並非法定禁止開發區,薛美莉也坦言,站在保育單位立場,仍不樂見開發,特別是台 61 以西的濁水溪河口,更是脆弱而敏感的區塊。

濁水溪不只是河道,也是生命遷徙的通道。(照片提供/吳崇漢)

學者:風機湧入河川影響環境深遠,應實施政策環評

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教授廖桂賢身兼台灣河溪網協會理事長,該協會由國內許多關注河川溪流環境議題的跨領域專業者組成題。她提問道:「休閒設施、魚塭、作物都不能超過 50 公分,但是高達 120 公尺的風機卻可以,這不是很諷刺嗎?」

廖桂賢認為,濁水溪河道設置風機主要的爭議在於法規系統不完善,因為《河川管理辦法》嚴格限制河道內設施的高度與量體,主要的考量就是防洪,因此公務體系應該從嚴詮釋法條,進而限制開發行為,但陸域風機進駐河道卻與《河川管理辦法》相違逆,不合常理。

她也批評,目前風機相關規範尚未進入河川管理法令,此時低層級的河川分署有可能因為上層的政策風向,而設法讓開發案通過。若不盡快重視風機設置在河川區域的問題,以後可能也是一發不可收拾。

廖桂賢建議,陸域風機進入河川區域應實施政策環評,否則根本無法管理陸域風機進駐後對河川生態的長期影響。

學者警示:不該為眼前利益透支河流,大自然終將報復

廖桂賢直言,除了防洪安全外,風機進駐濁水溪更值得關注的是對環境生態與社區居民的長遠影響。只因為眼前的利益,貿然開放風機湧入濁水溪,未來將難料還有什麼會進入到生態敏感的河川區域。

也如同撰寫《濁水溪三百年》的歷史學者張素玢在書中強調,「人類對河川施加任何作為,往往是利害相隨。」無限制地透支使用濁水溪,將引發自然力量的反撲,上游攔水淤沙嚴重,治理成本為天文數字,下游灌溉無水可用,農民抽地下水,導致嚴重的地層下陷問題。

濁水溪河道開發陸域風機的問題,不只涉及水利專業的問題,也是河川生態與社區存續的問題,更是能源轉型過程中,土地與自然倫理的公正轉型問題。

延伸閱讀:

濁水溪出代誌 01》36 支大型風機湧入河道,免環評,影響生態環境、居民安全

濁水溪出代誌 02》台灣的母親河擋不住開發,保育界為濁水溪請命,留下生物庇護廊道

綠能風電光電進入農漁村系列報導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國內相關文章

01

北榮名醫涉詐領逾3377萬!假藉研究貪污遭起訴 台北榮總:零容忍

鏡週刊
02

女子巷口撿到「價值995萬」金條 順手帶回家!挨告辯稱:以為假的

CTWANT
03

快訊/挺韓直播主陳清茂「破獄救柯文哲」籌嘸百萬…咆哮、拍桌嗆銀行員

三立新聞網
04

交保喊卡!柯文哲「還要再想想」柯美蘭:哥哥知道家裡其實沒有7000萬

三立新聞網
05

遭羅智強轟「變了」 黃暐瀚認了這件事

NOWNEWS今日新聞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