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痛拒醫竟猝逝!《問心》揭心梗殘酷真相:延誤2天心肌壞死
中國大陸醫療劇《問心》在TVBS重磅登場!由趙又廷、毛曉彤、金世佳主演,在努力治療病人的過程中,找到醫師的職業價值與生命意義。首集描述一名急性心肌梗塞的老先生,因胸痛被送醫但拒絕治療,兩天後不治身亡。
延誤治療兩天 竟成生死分隔
台安醫院心臟內科暨心導管室主任林謂文指出,行醫生涯確曾遇到這類缺乏病識感,或礙於現實條件而拒絕治療的患者,這可以說是「醫者的無奈」;而他也提醒,當醫師判斷病情有危急性,需要積極處置時,民眾千萬不可輕忽,有些患者一旦延誤治療兩天,就可能是生死兩相隔。
胸痛別輕忽 心梗警訊藏細節
在《問心》第1、2集中,一名老先生因胸痛被送到醫院,由心臟內科醫師周筱風(趙又廷飾)診斷有急性心肌梗塞風險,建議住院診治,但老先生自覺沒事,不願支付1萬5千元人民幣(相當於6萬5千元台幣)的檢查費用,於是趁周筱風忙於搶救其他病人時自行離院。不幸,兩天後老先生病情惡化,再次送醫搶救無效而死亡。
3成病人症狀非典型 易錯過治療期
林謂文醫師指出,急性心肌梗塞的典型症狀是胸悶、胸痛,但臨床上有近3成患者是以非典型心絞痛的症狀表現,例如上腹悶脹、肩頸痛、呼吸喘、疲倦等,特別是糖尿病和年長者,因神經反應不敏銳,或缺乏病識感而忽略症狀,結果造成遺憾。
心電圖+抽血 揪出隱藏風險
劇中周筱風憑經驗判斷老先生有心肌梗塞風險,林謂文表示,臨床上醫師除了根據症狀表現,還會透過心電圖變化、心血管造影,及抽血檢查心肌酵素,來判斷是否急性心肌梗塞,若心肌酵素如肌鈣蛋白升高,代表發生血栓,心肌缺氧、正在壞死,即使沒有典型胸痛,也需要立即住院進一步檢查治療。
林謂文說明,胸痛患者到急診後,醫師會在10分鐘內完成心電圖檢查做出初步判斷,通常也會安排抽血(心肌酵素)、胸部X光,若懷疑冠狀動脈阻塞,進一步進行冠狀動脈電腦斷層造影(CTA)或心導管檢查。
打通血管救命 心導管是關鍵
心導管是診斷心肌梗塞的關鍵方法,透過導管進入冠狀動脈,注入顯影劑即可清楚看到血管阻塞程度與位置。林謂文表示,心導管不只是檢查,更是救命治療!一旦發現血管堵塞,醫師會立刻以氣球擴張或置放支架等方式維持血流順暢,若能在90分鐘內打通血管,患者存活率將大幅提升。
檢查費用驚人 健保讓台灣安心
劇中老先生被建議住院進行冠狀動脈造影檢查,但因須自費1萬5千元而拒絕治療、自行離院。儘管大陸多數醫院屬公費體系,但若未加入醫保,或選擇自費加速檢查,如這類高端影像檢查費用為人民幣1萬至2萬元,相當於台幣4萬至9萬元,對許多家庭的確會相當猶豫。
林謂文表示,在台灣健保制度下,多數檢查與心導管手術費用已得到健保部分給付,這是台灣醫療可貴之處,這使得大多數國人不會因經濟條件,而被排除在醫療門外。
黃金24小時 延誤恐留後遺症
老先生離院兩天後病情急遽惡化,是臨床上可以預見的事。林謂文表示,急性心梗發作後24小時內是關鍵期,若未即時打通血管,心肌細胞大量壞死,之後即使搶救回來,也可能留下心衰竭或心律不整後遺症。
林謂文說,「很多病人不是死於第一次心痛,而是錯過治療的那兩天。」延誤治療不僅讓醫師無奈,也讓家屬終生懊悔。
醫師盡心無悔 醫病互信最難得
劇中周筱風被誤會為失職,這情節令許多醫師感同身受。林謂文感嘆,醫師會善盡職責告知風險、盡力搶救,但選擇權仍在病人自己。正如劇中一句台詞:「醫者盡心問心無愧,但病人若不相信醫生,連救命的機會都會失去。」
胸悶別忍耐 早一步就多一線生機
林謂文提醒民眾,任何胸悶、胸痛、異常疲倦或呼吸喘,都應盡速就醫,切不可錯過救命的黃金時期。
《問心》以細膩筆觸揭開醫療現場的兩難,呈現給觀眾的不只是搶救病症的緊張,還有醫患之間的信任考驗;每周一至周五晚上8點在TVBS第42台播出。
◎ 圖片來源/翻攝自《問心》劇照
◎ 諮詢專家/林謂文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