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小傷口奪命、不明高燒?醫示警2大偽裝系殺手 恐致敗血症、致命重症!

健康2.0

更新於 11月02日16:00 • 發布於 11月02日16:00

花蓮光復救災英雄「挖土機超人」林鴻森,因左小腿一道小傷口感染引發敗血症不幸逝世;長榮空姐因反覆高燒驟逝,才發現是罕見的「史迪爾氏症」。這些令人惋惜的案例提醒我們,看似尋常的小傷口與發燒,背後可能隱藏著致命危機。急診與免疫科醫師警告,千萬別輕忽身體發出的警訊。

「救災超人」小傷口引發敗血症!悶濕環境如細菌培養皿

許多人認為小傷口塗個藥就沒事,但三總急診主任徐克強醫師分享,一位魚販被魚刺刺到,即使當下處理,隔天手部仍在防水手套內悶著,一天後整隻手就變成駭人的灰色,險些需要截肢。這與救災英雄的狀況類似,雨鞋、手套內部溫暖潮濕,正是細菌最愛的環境。

看更多:鏟子超人染敗血症病逝!蔡仁雨揭:災區傷口保命術 一塊肥皂可救命

徐克強醫師提醒,汗水會讓防護失效,成為細菌的溫床。更危險的是,許多人腳上早有香港腳或黴菌感染造成的微小傷口而不自知,一旦長時間泡水或悶在鞋內,就可能迅速惡化成蜂窩性組織炎,甚至敗血症。

別再用錯方法!急診醫親授「救命傷口處理4步驟」

面對突發傷口,第一時間的處理至關重要。徐克強醫師強調,在家就能做對的事,遠比事後到急診更有效。

請牢記簡易外傷處理SOP:

沖(沖洗清潔)

別怕痛!立刻用自來水和肥皂,像洗澡一樣直接搓洗傷口,徹底清除髒污、碎屑。若有異物難以清除,才需就醫。即使在流血,也要先沖洗2-3分鐘。

擦(擦拭消毒)

用乾淨棉棒沾優碘,由傷口「中心點向外螺旋狀」畫大圈消毒,重複三次,且每次都用新的棉棒,避免將外部細菌帶回傷口。

敷(敷料覆蓋)

在紗布上擠上足夠的藥膏(如凡士林或抗生素軟膏),再覆蓋傷口。藥膏足量可避免紗布與傷口組織液沾黏,撕下時造成二次傷害。

看(觀察狀況)

隨時注意傷口,只要紗布外面有滲濕,或感覺不舒服,就要立刻更換。頻繁換藥是預防感染的關鍵。

簡易外傷處理的SOP。

發燒界的變色龍!長榮空姐驟逝揭「史迪爾氏症」的致命偽裝

除了外部傷口,體內發出的警訊更難察覺。長榮空姐不幸驟逝的案例,就讓「成人史迪爾氏症」這個罕見疾病浮上檯面。 高雄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盧俊吉指出,像空姐出現的關節劇痛、甚至蹲不下來的症狀,就是此病的典型特徵之一。

史迪爾氏症被稱作「發燒界的變色龍」,極難診斷。其主要特徵有四:高燒超過39度持續一週、多發性關節腫痛、白血球過高,以及一種特殊的皮膚紅疹。

看更多:小護士能擦傷口嗎?醫揭「小護士正確用途」讓人驚訝!2種人禁用

這種紅疹非常獨特,顏色如鮭魚般的粉紅色,不痛不癢、摸起來是平的,而且最關鍵的是它「跟著發燒走」——高燒時出現,退燒後就消失,這也讓診斷變得更加困難。

盧俊吉醫師表示,史迪爾氏症的症狀之一是會有軀幹鮭魚色斑,常伴隨發燒出現,燒退又消失。

不明原因發燒三大元兇:感染、腫瘤、自體免疫

前台大感染科醫師林氏璧(孔祥琪)提醒,臨床上最棘手的挑戰之一就是「不明原因發燒(FUO)」。當家人高燒不退、使用抗生素也無效時,務必盡快就醫,並朝三大方向鑑別診斷:

感染症

最常見的原因,但有時病原體不易找出。

腫瘤

特別是淋巴瘤等血液科癌症,常以不明原因發燒為初始表現。

自體免疫疾病

如史迪爾氏症、紅斑性狼瘡等。

林氏璧醫師強調,診斷的困難點在於,有時給予類固醇(常用於自體免疫疾病)後,淋巴瘤的發燒症狀也會暫時被壓下來,導致診斷更加複雜。因此,若有年輕人長期發燒,絕對不能輕忽癌症的可能性。

看更多:30歲女手指腫成兩倍大才發現有中度糖尿病!醫警告:有3狀況快就醫別拖了

◎ 諮詢專家/徐克強醫師.盧俊吉醫師.林氏璧(孔祥琪)醫師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 秋冬呼吸道疾病高峰期

做好防護措施 讓免疫力站穩腳步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快訊/郭台銘媽媽今北醫辭世 享嵩壽100歲 !北醫附醫回應了

三立新聞網
02

每天刷牙卻還是蛀牙、牙齦發炎?醫曝「這個動作」害的 一票人超錯愕

常春月刊
03

肺炎已成第三大死因!專家:65 歲以上務必接種「這2劑疫苗」

健康醫療網
04

長壽秘訣曝 沖繩人愛吃「1甜食」!很少健身也不跑步

三立新聞網
05

明天立冬!麻油雞、薑母鴨太燥熱 中醫揭「白蘿蔔是養生首選」

中天電視台
06

婦女額頭腫起來卻不痛不癢!朋友提醒才就醫 竟是「額部骨瘤」

健康醫療網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