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降關稅並非好消息 日本車廠更大的威脅迫在眉睫
美日貿易協議雖為日本汽車業帶來一絲喘息,但其根本問題並未解決,包括來自中國的全球性競爭,加上日本國內經濟的結構性挑戰,日本汽車業的硬仗才剛開始。
美國總統川普日前宣布與日本達成貿易協議,將對日本汽車關稅從原定的 25% 降至 15%,此消息一度引發日本汽車製造商股價狂飆。然而,產業專家普遍認為,儘管這項協議為日本車廠帶來短暫喘息,但其長期面臨的嚴峻情勢並未因此好轉。
穆迪分析公司(Moody's Analytics)日本和邊境市場經濟主管安格利克(Stefan Angrick)指出,美日貿易協議確實讓日本車廠鬆了一口氣,確保美國關稅不會升至懲罰性水準。但他坦言,這並非一個「好消息」。
安格利克解釋道,15% 的美國進口關稅仍遠高於日本最初的起點,也高於多數人的預期。這意味著,日本汽車在美國市場的成本壓力依然存在,並未完全解除警報。
分析師們一致認為,日本汽車製造商面臨的關鍵挑戰,是來自中國日益增加的競爭。汽車資料分析平台 iSeeCars 資深分析師布勞爾(Karl Brauer)直言,低成本的中國汽車仍是日本汽車業和經濟前景的「最大威脅」。
中國不僅已是全球最大的汽車生產國和出口國,其在電動車領域的領先地位以及對關鍵零件和電動車創新的主導,正逐步擠壓全球外國汽車製造商的市佔率。
過去長期由豐田、本田、日產等日系品牌獨霸的東南亞市場,如今正被中國車款大舉搶佔。根據 PwC 今年公布的報告,日本汽車製造商在印尼、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越南和新加坡這六個東南亞國家的市佔率,已從 2023 年的 68.2% 降至 2024 年的 63.9%。泰國市場的變化尤其明顯,顯示中國車輛正向日本曾經穩固的市場擴張。
除了東南亞,日本的第二大汽車出口市場澳洲也正受到中國的強力挑戰。
澳洲汽車經銷商協會(Australian Automotive Dealer Association)近期委託進行的一項研究報告指出,預計到 2035 年,澳洲所有進口車將有 43% 來自中國製造,遠高於 2025 年的 17%。
相較之下,日本汽車在澳洲的進口比例預計將從 2025 年的 32% 下降到 2035 年的 22%。這項數據清晰地揭示了中國在全球汽車供應鏈中日益增長的影響力,以及對日本傳統市場的侵蝕。
除了外部競爭,日本汽車產業也面臨國內經濟挑戰,包括高通膨和疲軟的消費支出,這與其他已開發經濟體面臨的情況類似。布勞爾解釋說,雖然像豐田這樣的大型車廠在國內市場仍持續取得成功,但由於中國汽車業威脅日益加劇,日產汽車尤其容易受到衝擊。
日產汽車先前因管理失誤導致嚴重虧損,目前正計畫關閉全球 17 座工廠中的 7 座,並裁員約 15% 以進行重組,這無疑使其困境雪上加霜。
Lightstream Research 創辦人加藤緒男(Mio Kato)指出,整體而言,日本汽車產業的前景充滿挑戰。雖然豐田憑藉其全球規模與多元化的生產佈局,在應對上述挑戰上具有相對優勢,但速霸陸(Subaru)和馬自達這類規模較小的汽車製造商則面臨更大壓力。
不過,速霸陸和馬自達與豐田的緊密合作關係至少是一大優勢,例如馬自達與豐田共用一家合資工廠,而速霸陸正與豐田合作生產一款共同開發的電動車,預計將於 2026 年首次亮相。
更多鉅亨報導
•日本汽車股應聲飆漲 NHK:日本汽車關稅減半降至15%
•空頭支票的預兆?美日5500億美元貿易協議有3個未解謎團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