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無牌可打 吞下苦澀的15%關稅
美歐貿易協議,在歷經數月僵局後達成共識,條件包括美國將對多數歐盟產品課徵15%關稅、歐盟承諾加碼6000億美元投資美國等,而非歐盟原先喊出的「零對零」關稅。路透社分析,歐盟欠缺足以壓制川普的籌碼,因此只能接受一份勉強可以吞下的協議。
究竟是吃虧還是占便宜,歐盟拿到美國15%的進口關稅,雖然比川普揚言的30%打了對折,但仍遠高於 川普回鍋白宮前,僅約1.5% 的平均關稅稅率。歐盟內部各行各業,對這樣的結果,有不同看法。
德國汽車工業協會主席 穆勒:「這項協議還是會加重美國消費者的負擔,它不僅會對歐洲產生影響,從長遠來看 產品價格會更高,我認為這對國際貿易,和消費者來說 都不是件好事。」
雖然避免了與美國的貿易戰,讓德國汽車協會鬆了一口氣,不過15%的關稅,仍造成車廠的沉重負擔,對整體產業影響,仍有待後續觀察。
希臘橄欖油產業協會總經理 米特拉科斯:「情況本來可能會更糟,換句話說 我們本來可能達到30%,15%已經比較好了,我相信,根據目前希臘出口企業的現狀,他們能夠應對這種情況。」
希臘的橄欖油,主要外銷美國、巴西和日本。產業協會認為,美國收取15%的關稅,希臘國內約750家的廠商,應該有辦法吸收。不過,法國產業團體指出,法國每年向美國出口的乳製品和奶酪產品,約得到4億美元的利潤;如果稅率增為15%,業者當然會損失數百萬歐元,因此成本最終還是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酒商 薩托里:「我認為這已經比30%要好了,但我們另外還有15%的換匯成本,加起來就是30% 這相當糟糕,所以如果你問我,我對15%的關稅也不太滿意。」
專家則分析,歐盟缺乏壓制川普的籌碼,在外銷上又過度依賴美國,以至於無法達成「零對零」的關稅協議,只能苦吞15%的稅率。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