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大賺、股價創新高 仍大裁員1.7萬人 執行長揭露殘酷現實
一般公司會在業績虧損時縮編裁減員工,節省支出,但是美國軟體巨頭微軟獲利豐收,股價攻頂寫新高,仍然決定今年大裁員1.7萬人。
印度裔執行長納德拉(Satya Nadella)近日解釋微軟為何在財務狀況良好的情況下裁員。
不具備AI技術的員工被淘汰了
綜合執行長備忘錄來看,裁員的原因是微軟加速調整體質、迎接AI時代的到來,不具備AI技術的員工被淘汰了。
納德拉的內部備忘錄預告:「我們將重新構想AI技術堆疊的每一層面,從基礎設施到應用平台,再到應用和代理。關鍵在於確保平台原語能夠適應這些新的工作負載以及下一個數量級的規模。我們的差異化在於如何將這些層級整合在一起,提供端到端的體驗和產品,並秉持平台公司的核心理念,廣泛促進生態系統機會。為AI浪潮做好產品和平台的準備工作,就是我們的北極星!」
美國財經媒體《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報導,納德拉7月24日致員工的備忘錄說明為何公司有巨額獲利並在人工智慧(AI)產業投入數十億美元,卻同時裁員數千人。
執行長開頭說:「首先,我想談談一直以來困擾我、也知道你們很多人正在思考的問題:最近裁員的舉動。」
微軟今年來宣布裁員超過15,000人,其中最大一波裁員出現在7月,當時裁掉約9000名員工,約占整體員工數量的4%,去年6月底微軟員工總數約為22.8萬人。此外,約2,000名被認為考績欠佳的員工也被解僱,
微軟股價上周五登上頂峰
但是大裁員絕非因為業績欠佳,微軟無論是業績和股價都表現良好。微軟股價今年來上揚22.4%,7月28日收在每股512.5美元,收盤市值為3.81兆美元,全球排名第二,僅次於輝達的4.31兆美元,25日盤中一度升至518.25美元的歷史新高。
同時,該公司最近3季淨利合計約為750億美元,微軟已經在AI基礎設施投資投入800億美元。
儘管公司表面上取得成功,但納德拉仍試圖解釋裁員背後的原因,納德拉坦言:「我們所處時代充滿不確定性,也看似不協調。」
「從每一個客觀指標來看,微軟都在蓬勃發展,我們的市場表現、策略定位和成長都呈現良好趨勢,我們在資本支出方面的投入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我們的員工總數相對保持不變,我們行業以及微軟的一些人才和專業知識得到前所未有的認可和獎勵。然而,與此同時,我們還是宣布裁員。」納德拉寫道。
「我們處在一個沒有特許經營價值的產業,如何才能取得成功是一個謎題。產業進步並非直線型,它是動態,有時不和諧,而且總是要求很高,但是這也為我們提供一個塑造、引領和產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大影響的新機會。」納德拉的備忘錄形容說。
納德拉在2023年也寫過類似的報告,那一年,微軟宣布疫情後首次大規模裁員,並暫停加薪。當時,一些員工抨擊執行長只讚揚公司的成功,卻忽略這些艱難的舉措。
微軟今年來已經大裁員1.7萬人
這一次,執行長採取更加平衡的態度,所以他向離開的員工表達最誠摯的謝意:「他們的貢獻塑造我們公司的形象,幫助奠定我們今天所處的基礎,為此,我深表感激。」
他說:公司想要取得的成功將取決於他們能否度過這個艱難的「忘卻」和「學習」過程。這要求他們滿足瞬息萬變的客戶需求,繼續維持和擴展現有業務,同時透過新的商業模式和新的生產功能創造新的產品類別,這本身就很難,很少公司能夠同時做到這兩點。
但是他完全相信我們能夠做到這2點:「我們將再次找到決心、勇氣和清晰的思路,在新的模式下完成我們的使命。」
當初比爾蓋茲創立微軟,他設想的不僅僅是一家軟體公司,而是一家不受任何單一產品或類別約束的軟體工廠。幾十年來,這理念一直指引著微軟員工,可是如今,這已遠遠不夠。
AI工具能夠召喚研究員、編碼員
「我們必須重新構想新時代的使命。在AI時代,增能(empowerment)意味著什麼?增能不僅僅是為特定角色或任務建構工具,而是建構增能每個人創造自身工具的工具。這就是我們正在推動的轉變,從軟體工廠到增能每個人和每個組織建立所需工具的智慧引擎。」
「試想一下,如果所有80億人都能利用AI工具隨時召喚研究員、分析師或編碼員,不僅獲取訊息,還能利用他們的專業知識完成有益於自身的事情。試想一下,在AI增能下,企業能夠透過變革決策、精簡運營,並使每個團隊能夠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緊密地合作,從而實現全新的敏捷性和創新水平。」
納德拉強調:「這就是增能,為每個公司、社區和國家創造在地盈餘,這也是我們未來的機會。為了履行新的使命,我們需要專注於三大業務重點:安全、品質和人工智慧轉型。」
延伸閱讀
顯示全部
留言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