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馬拉松結合科考 南極冰芯研究探氣候變遷
在冰天雪地的北極,來自全球22個國家的91名選手齊聚,參加一年一度的「北極馬拉松」大賽。這場賽事結合運動、環境教育與科學探索,選手們在適應極地氣候的同時,科學家也沿途觀測北極海冰的消融情況。而為更深入了解氣候變遷,研究人員近期也前往南極,鑽取數公里深的冰芯,以重建地球過去的氣候數據,期望為未來趨勢提供預測依據,並促進全球合作應對氣候危機。
穿上短褲、短袖、運動鞋,繞著甲板一圈圈慢跑熱身,為參加一年一度的「北極夏季馬拉松」大賽,來自22個國家的91名運動員,提前乘坐破冰船抵達比賽場地進行適應訓練,讓身體與心理同步進入最佳狀態,以便迎接即將到來的冰上挑戰。
英國馬拉松選手 斯克衡:「天氣肯定會很冷,而且說不定北極熊會從哪裡冒出來,所以我們最好跑快點。」
美國馬拉松選手 杜賽特:「截至目前感覺都還不錯,我覺得在練習過程中很重要的是船體的移動,即便我們在上面不停繞圈,船也會一直航行,讓我們不至於撞到東西,而且,我也覺得提前適應賽場上的溫度是件好事。」
這場為期5天的賽事,不只考驗選手們的體能與耐力,同時也融入極地環境教育與科學探索的目的。賽事期間,破冰船「夏爾科司令號」上搭載的大批科學家,持續採集大量海水樣本和冰層厚度資訊,以分析北極海冰覆蓋面積的變化趨勢,進一步理解氣候變遷對極地生態系統的影響。
北極倡議專家 斯賓塞:「科學合作非常重要,這意味著需要跨越國界開展工作,因為我們需要數據和資訊類型,以及了解其將會產生什麼影響,這不是單一國家能夠獨自解決的。」
北極海冰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消融,過去幾十年來已經流失超過一半的覆蓋面積,不僅導致極地生態劇烈改變,也深刻影響全球氣候系統。為了更精準掌握這些變化,科學家們利用破冰船上配備的先進儀器和實驗室,持續監測冰蓋厚度和相關環境指標,藉此預測未來氣候趨勢。
夏爾科司令號船員 特里維迪奇:「我們裝設了許多設備跟感應器,好讓科學家能夠進行分析,並做出研究結論,或從數據的變化差異中,推估出某種趨勢。」
然而,要想完整理解地球氣候的長期變化,不僅需掌握當前狀況,同時也應回溯過去的環境演變。為此,科學家將目光投向南極,透過鑽取深達數公里的冰芯,揭開地球數百萬年來的氣候秘密,為後續的變遷趨勢提供關鍵線索。
英國南極勘測組織科學家 托馬斯:「目前我們取得的最古老冰柱,可以追溯至80萬年前,是珍貴的資料。不過我們真正感興趣的是百萬年前的那段時期,因為有證據顯示,當時冰蓋更小,海平面可能更高,而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則與現今相似。」
科學家解釋,由於南極降下的雪不會融化,在長年累積、世代堆疊下,往往能夠形成厚達數公里的冰層,而在抽取位處最中心地帶的冰芯後,便可直接觀察封存於其中數十萬,甚至百萬年前的大氣成分,進而為研究全球暖化與海平面變動提供寶貴資料。
英國南極勘測組織科學家 托馬斯:「我們將著手重建過去的海冰分布,研究海洋生產力,觀察海洋生物能從水中吸收多少二氧化碳,同時監測風與洋流的變化,因為這些因素會影響海洋釋放二氧化碳的量。」
最近,來自10個歐洲國家、12個研究團隊的科學家們,聯手從南極東部成功鑽出2.8公里深的內部冰層,透過分析冰層釋出的化學成分與氣體,團隊相信如此便能重建古老大氣中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濃度變化,甚至進一步理解地球氣候周期的關鍵轉折點,為未來趨勢提供更精準的預測依據,協助全球制訂因應策略。
留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