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交再受挫? 英美議會齊封殺《中國日報》發送
即時中心/温芸萱報導
中國官媒《中國日報》長年免費寄送英文版至英美國會,意圖影響西方輿論與政治決策,如今接連碰壁。繼美國國會3月封殺後,英國下議院也正式全面禁止該報刊物送入議員辦公室。對此,保守黨議員凱恩斯發文贊同此令,她認為《中國日報》利用英國納稅資源進行政治滲透,還指該報為掩飾人權侵害、扭曲國際認知的宣傳工具。
中國試圖透過官方媒體影響外國政壇的策略再度受阻。《中國日報》長年以英文版本免費派送給多國立法機關,以推廣中國觀點、塑造國際形象。但繼今年3月遭美國國會禁止進入國會山莊後,英國下議院也正式採取行動,全面終止這類刊物的發送與分發權限。
據了解,《中國日報》自2016年起,以「免費贈閱」名義,定期將大量紙本報刊郵寄至英國所有下議院議員的辦公室。表面上為新聞資訊,但其內容經常帶有明顯親中立場,並迴避或淡化有關人權紀錄、西藏、香港、新疆等敏感議題,引發部分議員質疑其宣傳性質。
下議院行政委員會近期針對議會內部的大宗郵件政策展開審查,工黨籍議員史密斯(Nick Smith)主導調查,發現這些刊物未經標準審核流程,來源經費不明,且未清楚揭示其官方背景,最終決定停止所有來自《中國日報》的郵件分發。
對此,早前多次對中國外宣活動提出批評的保守黨議員凱恩斯(Alicia Kearns)在社群平台X發文讚許該決定,強調這代表英國議會「不再容許中國透過免費報刊滲透民主機構」。她指出,這類媒體表面上提供新聞,實則隱含扭曲事實、粉飾中國國際形象的政治目的,長期以來已成為國會內部不受監管的「宣傳管道」。
凱恩斯強調,這些刊物的存在不僅浪費議會資源,更可能讓部分議員在無意間接觸片面資訊,進而影響對中國政策的判斷。她直言,《中國日報》是「虛構故事、掩蓋真相的載體」,根本不應該出現在任何民主政治的權力中心。
事實上,這並非《中國日報》首次引發爭議。該報自1980年代起便在美國國會免費派送,其英文版內容亦常見於《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主流媒體,以「廣告版」形式進行形象包裝;美國政府2020年開始對此類外國官方媒體加強控管,時任國務卿蓬佩奧更將《中國日報》與其他中國官媒列為「外國使團」,意即其性質與大使館、領事館相似,須依規申報所有人員與活動。
隨著英美兩大議會先後封殺《中國日報》,外界關注是否會有更多民主國家跟進,對中國官媒的對外宣傳行動設限。
顯示全部
留言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