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見菜單寫「MKT」沒注意竟收天價帳單 專家示警見2字母也要小心
美國一位年輕女子因不了解菜單上「MKT」的含義,在用餐後收到一張高額帳單,這段經歷被分享到社群媒體後迅速爆紅,成為網友熱議的話題,原來「MKT」並不是裝飾用的簡寫,而是直接影響價格的關鍵字。
根據外媒的報導,20歲的阿里貝拉梅諾德(Aribella Menard)日前與兩位親戚在北卡羅來納州度假時進入一家餐廳用餐,點了兩份標示為「MKT」的牛排、一份兒童烤起司三明治,以及一份羽衣甘藍凱薩沙拉。
用餐後她們收到的帳單總額為159.14美元,其中兩份牛排每份定價為52美元,兒童三明治10美元,凱薩沙拉28美元,另外還加收3%的信用卡附加費與稅金。這昂貴的價格也讓梅諾德大吃一驚,並促使她將整個過程拍成TikTok短片,寫下「你不知道牛排菜單上的『MKT』是什麼意思,現在你卻要為此買單。」
這段影片在IG上吸引超過2180萬次觀看,在TikTok也累積超過360萬次點閱,引發大量討論,許多人開始關心MKT到底代表什麼,又是否應該由顧客自行確認價格。
事實上,MKT是「Market Price」(市價)的縮寫,也常被簡寫為MP,是餐廳對價格會隨市場波動變化的菜品所使用的標註方式。
密西根州立大學食品經濟學家戴維奧爾特加(David Ortega)指出,市價主要用來反映某些食材因供應或季節變化,價格無法固定的情況。這樣的標示方式最常見於新鮮海鮮、頂級肉品或當季食材,讓餐廳得以根據當日進貨成本調整價格,而不需頻繁更改菜單設計。
對餐廳來說,這種彈性定價機制是一種實用的成本控制方式,但對不熟悉的顧客來說卻可能成為意外的「財務地雷」。梅諾德就坦言,她原本以為市價牛排「大概二十幾美元」,根本沒想到會超過五十美元一份。
專家表示,導致市價波動的因素繁多,包括供需關係、季節變化、極端天氣、關稅上調、勞動力成本與供應鏈問題。例如海洋溫度上升會降低龍蝦供應,導致價格飆升;乾旱則會影響牛肉產量;而夏季假期對特定食材的需求增加,也會推動價格上揚。這些因素加總起來,使得以市價銷售的菜品更加不穩定且難以預測。
在這樣的情況下,專家建議消費者若看到菜單上標示MKT或MP,應主動詢問當日的實際價格。這樣不僅能避免帳單上的驚喜,也讓顧客能更有信心地選擇自己真正負擔得起的餐點。
托馬斯指出,市價菜色有時可能遠高於菜單其他項目的平均價格,因此千萬不要默默接受。奧爾特加也強調,詢問市價是一件完全合理的事,餐廳工作人員應該能提供這類資訊。
市價標示最常出現在那些新鮮度與供應高度依賴市場的食材上,例如龍蝦、牡蠣、乾式熟成牛排、松露或魚子醬等高價食材,有時主廚特製的季節性菜單也會採用市價定價方式。這種做法在高檔餐廳尤其常見,有些甚至會將整份套餐標示為市價,讓每次用餐都像是一場根據當日市場行情量身打造的餐飲體驗。
對此,梅諾德也以親身經歷勸告其他人「注意細節」,她表示,這次的經驗讓她學會了教訓,未來只要再看到「MKT」她一定會先問清楚價格再點餐。
延伸閱讀
顯示全部
留言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