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京東「驚動」了歐洲
(德國之聲中文網)Saturn和Mediamarkt是歐洲最大的電子零售連鎖企業,京東即將收購該公司部分股權的消息傳出之後,有人震驚,有人恐慌,但《南德意志報》評論認為,驚慌失措大可不必,畢竟此次京東收購案可能會為未來歐洲同中國企業的合作提供一種可行的模板。這篇題為《中國人要收購Saturn和Mediamarkt》的評論寫道:
“京東可不是寄送劣質商品、游走在法律灰色地帶的中國廉價平台。在中國,京東被認為是經營最為嚴謹的電商平台。這家平台銷售名牌產品,配送快速可靠,90%的訂單在當日或次日就可送達。配送之快,即便是美國的亞馬遜也甘拜下風。除此之外,在中國家喻戶曉的是,京東為其眾多的快遞員提供正式的雇傭合同,並提供社會保險和發展機會。因此,若將京東與其他一些聲譽欠佳的電商平台混為一談,顯然是一種誤判。 除此之外,想必沒有人會說,Saturn和Mediamarkt的母公司Ceconomy是在企業的黃金階段被人橫刀奪愛了。多年以來,這家企業雖然也為數字化轉型付出了不懈努力,但收效卻並不明顯,德國人似乎總是和數字化八字不合。而同京東的合作,不僅會帶來資本,也同樣會帶來技術。京東的思維模式就是平台邏輯,而這也正是Ceconomy多年來一向的短板。
原則上講,保持一定的謹慎是完全必要的。京東並不是一個游離於政治之外的市場參與者。同中國所有大型科技公司一樣,京東的一舉一動都逃不出政府管控和政治忠誠的框架。京東必須遵守中國的數據保護法,必要時也必須配合政府的要求。但這並不意味著京東是被政府直接操控的,但要完全排除政府的影響顯然也不現實。”
京東不是Temu和Shein
《南德意志報》評論寫道,德國必須要面對這樣一個現實:德中之間的技術交流已經不再是單行線,而中國也早已不再是一個向歐洲傾銷廉價、甚至有害產品的“低端制造國”:
對中國的技術進步視而不見會造成怎樣的後果,德國汽車工業就是一個催人警醒的負面典型。如今在電動汽車和電池技術領域,中國的競爭者已經遙遙領先。全球範圍內,零售業也正在發生劇烈變化,變得越來越數字化和快捷方便,而無論歐洲接不接受京東,這種趨勢都不會停止。德國必須學會以自信姿態看待中國投資者,並拿出足夠的政治意願讓中國企業遵守並嚴格執行協議。
是否應允許中國來歐洲投資,並非問題所在,問題的關鍵是,歐洲能否依靠制度和技術,以自信的姿態應對中國投資。此次京東收購案可能就是一次真正的考驗。”
《法蘭克福匯報》從企業經營的角度分析了京東的收購計劃。文章寫道:
“買家的背景引發了不少猜測,有人擔憂這是否又是一個‘德國企業清倉大甩賣’的信號,或者是否意味著中國影響力又在進一步擴張。但一家電子零售連鎖企業畢竟不是港口,更不是芯片制造商,談不上有多麼重大的戰略意義。同時,京東絕不可以和Temu 和 Shein 等廉價電商同日而語,後者的廉價產品正在席卷歐洲市場,受到平台監管機構和海關的嚴格審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而 Mediamarkt 和 Saturn 淪為‘數字版一元店”的風險顯然微乎其微。
當然,風險總是會有的,這類收購協議一向如此。現在雖然信誓旦旦地承諾,不會關閉任何門店,不會裁員,管理層的獨立性也會得到保留。但上述承諾能否撐過三年的過渡期,還有待觀察。中國是否有一天會改變初衷,以縮減開支取代投資計劃,也未可知。”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道。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顯示全部
留言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