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關稅20%恐需巨額投資換再降 美貿易代表:不是我關心的重點
美國總統川普簽署行政命令,正式啟動「互惠關稅」新政,針對未與美國達成貿易協議的國家調整關稅稅率。根據最新公告,台灣對美出口產品將自8月7日起適用20%的暫時性關稅,低於先前公布的32%,但雙方仍未就最終稅率達成協議。
根據外媒的報導,美國貿易代表葛里爾(Jamieson Greer)8月1日受訪時表示,「關稅在8月1日就已經準備就緒」,並強調目前的重點是各國如何落實已簽協議,對是否會在8月7日前再次調整稅率未置可否,直言「這不是他關心的重點」。不過他也補充,美國持續對外開放談判窗口,各國若有意降低稅率,仍可與美方協商。
台灣4月起面臨32%的對等關稅壓力,行政院副院長率團赴美磋商,提出擴大對美進口與投資等替代方案。經數月協議,目前暫定關稅降至20%。賴清德總統日前表示,因談判尚未完成總結,美方採取「暫時性稅率」,未來仍有可能再調降。
根據《彭博社》報導,華府要求台灣提出類似日本與南韓的投資承諾,分別為5,500億與3,500億美元,以換取15%的稅率優惠。台灣方面正研擬一項總值約3,000至4,000億美元的整體方案,金額相當於台灣四年政府總預算。
目前尚無投資細節列入美方官方公告,但談判壓力與政治爭議已在台灣政壇引發廣泛關注。立法院內,反對黨立委質疑政府是否過度讓步,並警告高額投資可能危及國家財政。
有國民黨立委指出,台灣已有逾90%外匯存底(約5,800億美元)投入美債,若再投入4,000億美元投資,美方將取得極大經濟主導權。他更警告,未來美方可能要求進一步開放汽車、農產品等進口,台灣產業恐受衝擊。
國民黨另一名立委賴士葆直言,此次談判形同「新馬關條約」,警示開放美豬、美牛與汽車將侵蝕本地市場利益。他質疑:「難道我們要把一切都送出去,只為15%的稅率?」
此外,近期原定訪美的台灣總統賴清德與國防部長顧立雄均傳出行程遭美方臨時推遲。多家媒體報導指出,賴清德原計劃過境紐約,顧立雄則預定與美國國防部副部長會談,皆因美方考量而延後,引發對台美關係變化的猜測。
德州薩姆休斯頓州立大學政治學副教授翁履中指出,這些延後行程「不是巧合」,可能反映川普政府正在刻意降低對台政治曝光度,以為下半年與中國大陸可能的貿易談判鋪路。他表示:「川普正在為與北京談判預熱,台灣在此局勢中不能太過天真。這是典型的交易式外交。」
不過民進黨立委邱志偉則強調,台美之間的戰略互信仍在。他表示,賴清德因應談判推遲訪美,並不代表雙邊關係倒退,「這顯示雙方互信機制運作中,信任若持續累積,未來過境訪問自然會順利進行」。他指出,真正讓台美合作變數增加的,反而是「國內親中、疑美的反對黨聲音」,複雜的國內政治使台灣在國際談判中處境更加艱難。
本次關稅談判與外交布局,突顯川普政府「交易式外交」對台灣帶來的壓力與風險。面對華府要求高額投資承諾,台灣須在經濟承擔與地緣戰略中取得平衡。而隨著美中競爭再度升溫,台灣在其中的角色與價值,可能將持續被重新定義。
8月7日為關稅新政生效日,屆時若未完成最終協議,20%的暫時性關稅恐將成為常態。未來台美是否能順利達成協議,仍有待觀察。
延伸閱讀
顯示全部
留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