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關稅戰全面砍向亞洲供應鏈!《BBC》:看不出來誰是真正贏家
當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發動貿易戰時,他宣稱目標是將美國就業機會和製造業帶回本土、減少貿易逆差,並為在全球競爭的美國企業創造更公平的環境。然而經過數個月的談判,以及多國拒絕滿足美方的要求後,其關稅戰略已轉向更具懲罰性的路線,而這場貿易戰的真正贏家如今也還是未知數。
據《BBC》的報導,美國企業對川普的關稅戰並不陌生,在川普1.0對中國輸美商品加徵關稅時,企業們曾爭相降低對中國市場的依賴,許多公司將產能轉移至越南、泰國和印度以避開高額關稅。但這輪新關稅清單卻未放過任何經濟體及友岸外包國家,股市也隨即遭到拋售,台灣與韓國基準指數1日收跌,這2地正是亞洲龐大電子產品生產鏈的核心。
儘管具體細節尚不明朗,但從蘋果(Apple)到輝達(Nvidia)等美企都將面臨供應鏈成本上升。這些公司從多個亞洲國家採購關鍵零組件,並在該地區組裝產品。如今從iPhone、晶片、電池到無數構成現代生活的小型元件,全都將被捲入關稅漩渦。
對於依靠出口與外資繁榮起來的亞洲經濟體而言,這無疑是壞消息,無論是日本汽車、韓國電子產品還是台灣晶片。多年來這些商品旺盛需求造就了對美貿易順差,也成為川普指控「亞洲製造業搶走美國就業」的依據。5月時川普曾對蘋果執行長庫克(Tim Cook)直言:「我們容忍你們在中國建廠多年……但對你們投資印度沒興趣,印度能照顧好自己。」
蘋果約半數營收來自中國、越南和印度製造的iPhone。這家科技巨頭在川普7月31日晚間宣布關稅前數小時,才剛公布截至6月的季度亮眼財報,但未來前景驟然蒙上陰影。庫克在財報電話會議中透露,上季度關稅已使蘋果損失8億美元,下季度成本可能再增11億美元。
科技公司通常需提前數年規劃,但川普反覆無常的關稅政策已讓企業陷入癱瘓。以亞馬遜(Amazon)電商平台為例,其在美銷售商品同樣高度依賴中國供應鏈。但由於北京尚未與華府達成協議(最後期限為8月12日),中國輸美商品關稅稅率仍是未知數。此前雙方互相加徵的報復性關稅,部分商品稅率曾達驚人的145%。
如今戰火早已蔓延至中國之外。庫克7月31日表示,目前在美銷售的iPhone多數來自印度。但由於新德里未能及時達成協議,川普剛對印度進口商品開徵25%關稅。其他企業在川普首個任期曾選擇經越南、泰國轉運貨物赴美,這種被稱作「中國+1」的策略已成為業界常態,但此次連「洗產地」的轉運商品也成為關稅打擊的目標。
事實上,轉運問題正是美國與亞洲國家談判的核心。據川普說法,越南進口商品面臨20%關稅,但轉運商品稅率達40%。而半導體等高端製造業處境更艱難,全球過半晶片與多數先進製程晶片來自台灣,如今將被課徵20%關稅。晶片不僅是台灣經濟命脈,更是美國維持對華技術優勢的關鍵。因此當台灣台積電(TSMC)生產的先進晶片被用於輝達AI產品時,這家美國企業將被迫支付高昂關稅。
然而川普關稅最大的受害者,或許是亞洲電商巨頭與依賴中國賣家的美國企業。本週川普意外廢除「最低免稅額」規則(de minimis rule),原本800美元以下包裹可免關稅的優惠戛然而止。他5月時先對中港包裹取消此待遇,重創希音(Shein)、拼多多旗下「Temu」等依靠西方市場崛起的中國零售商。如今eBay、Etsy等美國平台也失去免稅資格,二手商品、古董與手工製品對美國消費者將變得更貴。
川普宣稱這些關稅是為美國人而戰,但在深度全球化的今天,美國企業與消費者恐將同受其害。在如此巨大的不確定性中,真正的贏家究竟是誰?《BBC》認為答案仍撲朔迷離。
延伸閱讀
顯示全部
留言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