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8.8強震為何沒想像中嚴重?《BBC》列3大主因
俄羅斯堪察加半島(Kamchatka Peninsula)東岸外海昨(30日)11時24分發生規模8.8強震,是自2011年日本311強震後的全球最強震,但截至目前尚未引發災難性海嘯。對此,《BBC》也分析,為何這次的強震沒有造成類似2004年南亞大海嘯或日本311地震的重大傷亡及災損。
據《BBC》的報導,當這起芮氏規模8.8的地震於當地時間11時24分襲擊俄羅斯東部外海時,引發了整個太平洋沿岸居民的高度關注,包括俄羅斯及日本等國的數百萬人緊急撤離,讓人們想起了同樣是由地震引發的南亞大海嘯及福島核災。但這次的海嘯災情為何遠比預期輕微?究竟是什麼引發了這場地震與海嘯?
《BBC》指出,堪察加半島(Kamchatka Peninsula)地處偏遠,但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帶」(Pacific Ring of Fire)上。根據英國地質調查局數據,全球80%的地震都發生在這個環繞太平洋的板塊弧帶上。
在堪察加半島近海,太平洋板塊正以每年約8公分的速度向西北移動,這個速度雖僅約指甲生長速率的2倍,但以板塊運動標準而言已是非常快速。在此處,太平洋板塊與另一個較小的鄂霍次克板塊(Okhotsk plate)相互碰撞。
由於太平洋板塊(Pacific Plate)屬於海洋板塊,所以密度較高,會傾向俯衝至密度較低的鄂霍次克板塊下方。當太平洋板塊向地心下沉時,會因受熱熔化而實質消失。但這個過程並非總是平順:板塊相互擠壓時常會卡住,導致上覆板塊被向下拖曳。這種摩擦作用可能累積數千年,卻能在短短幾分鐘內突然釋放,這就是所謂的「大型逆衝區地震」(megathrust earthquake)。
倫敦大學學院環境地震學講師希克斯博士(Dr Stephen Hicks)解釋:「一般地震的震央在地圖上只是個小點,但這種大型地震的斷層破裂帶可能長達數百公里。正是這種大規模的滑移面積造就了如此高強度的地震。」
據悉,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震紀錄,包括智利、阿拉斯加與蘇門答臘的3次超級地震,都屬於大型逆衝區地震。而堪察加半島本來就是強震的好發區。美國地質調查局指出,1952年該區域不到30公里處,就曾發生過規模9.0的強震。
那麼為何此次海嘯不如過往嚴重?報導解釋,板塊的突然移動會推擠上方海水形成海嘯。在深海中,海嘯能以超過800公里/小時,相當於客機的飛行速度推進,所以此時海嘯的波長極長,且浪高通常不超過1公尺。但當海嘯接近沿岸淺水區時,速度會驟降至32至48公里/小時,波長縮短會使浪高倍增,就有可能在海岸形成水牆。
然而,強震未必會引發極高的海嘯。俄羅斯當局表示,本次地震在東部部分地區引發4公尺高的海嘯,遠低於2004年印度洋地震與2011年東日本地震造成的數十公尺高巨浪。
南安普敦大學構造學教授麥克尼爾(Prof Lisa McNeill)指出:「海嘯高度還受海岸附近海底地形與陸地輪廓影響,這些因素連同沿海人口密度決定了災害的嚴重程度。」美國地質調查局初步數據顯示,本次震源深度較淺(約地下20.7公里),理論上可能導致更大規模海底位移與更高的海嘯,然而實際關聯尚待驗證。
希克斯博士提出另一種解釋:「海嘯模型可能過於保守的估算了震源深度。若震源深度再加個20公里,海嘯波幅實際上就會顯著降低。」
最後則是預警系統的進步,太平洋沿岸國家因地震頻發,多設有海嘯預警中心,能透過公共通告發布疏散指令。2004年南亞大海嘯發生時的周邊國家就是因為缺乏此類系統,最終導致逾23萬人喪生。
不過,麥克尼爾教授也強調,科學家現階段仍無法精準預測地震的時間點。雖然能透過板塊移動速率、GPS測量與歷史地震紀錄推算發生機率,但10天前該區域發生的規模7.4前震(foreshock)僅代表能量提前釋放,無法作為主震時間的預測依據。此外,俄羅斯科學院地球物理調查所(GS RAS)則估算餘震可能持續1個月,當局正持續監測該區域。
留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