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人際

從礦工到看管牛隻都做過,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描寫崩壞農村諷共產體制:給下一代面對末日的力量

今周刊

更新於 10月15日03:26 • 發布於 10月15日03:26

作者 : 徐采薇

圖片 : 達志勿轉

今年諾貝爾文學獎,由匈牙利作家卡撒茲納霍凱(László Krasznahorkai)奪得,他被封為「末日大師」,卻希望用文字帶給下一代面對末日的力量。

在這個終將毀滅的世界裡,他要扮演那簇寄予人們希望的火苗。

台北時間10月9日晚間,諾貝爾文學獎委員會宣布,由71歲的匈牙利作家卡撒茲納霍凱(László Krasznahorkai)摘下今年桂冠。他是繼2002年已故文豪克德斯(Imre Kertész)後,第二位獲此殊榮的匈牙利作家。

雖然東方世界對他相對陌生,但多年來,歐美文壇早已將他視為諾貝爾文學獎熱門人選。

美國作家兼評論家桑塔格(Susan Sontag)封他為「當代匈牙利的世界末日大師」;負責頒發文學獎得主的瑞典文學院常任祕書馬姆(Mats Malm)亦盛讚其作品,「能在末日般的恐怖中,重新確認藝術的力量。」

即使已過古稀之年,卡撒茲納霍凱憂鬱的深藍眼眸,依然清澈深邃,彷彿可以看透世界的本質。

自我剖析》對人類世界具有反抗性質

他關注俄烏戰爭、關心底層人民、反對包括共產和法西斯在內的極權體制,每當他想到當今世界的現狀,就會感到格外悲傷,「我是個憂鬱的人⋯⋯,成為憂鬱者,也意味著對人類世界具有某種反抗性質。」他嘗試自我剖析。

卡撒茲納霍凱雖然將當代視為末日,卻不因此感到絕望,反而希冀以寫作為媒介,給予人們面對末日的力量。因此,在他的著作如《撒旦的探戈》、《反抗的憂鬱》、《戰爭與戰爭》之中,雖皆觸及毀滅與災難,但背後的真正核心,是凸顯在巨大的不確定性下,仍心存希望的人們。

要寫出宛如末日的氛圍,創作靈感也必然源於苦澀。欲探究其作品基調的源頭,就得回溯到卡撒茲納霍凱陰鬱蒼涼的少年歲月。

1954年,他出生在匈牙利東部小鎮久洛(Gyula)的中產階級猶太家庭,父親是律師,母親則在社會福利部門工作。在二十世紀初歐洲的反猶浪潮下,他的祖父刻意改姓以便融入社會;他直到11歲才得知自己的猶太血統。

他從小就喜愛閱讀,尤其是卡夫卡(Franz Kafka)和伯恩哈德(Thomas Bernhard)充滿荒謬與怪誕的文字,更讓他深深著迷。

除了文學,卡撒茲納霍凱也擅長音樂。1973年,19歲的他進入大學,原想跟隨偶像卡夫卡的腳步攻讀法律、研究犯罪心理學,也想過要成為一名音樂家,但最終選擇主修匈牙利語言與文學。

流浪逃兵》從礦工到看管牛隻都做過

值得一提的是,卡撒茲納霍凱雖身處蘇聯附庸國匈牙利,選擇的畢業論文主題卻是反法西斯、反共產主義作家馬芮(Sándor Márai),顯露出反抗精神;他也曾入伍服役,但因為不願無條件服從而頻頻被監禁,最終選擇逃兵。

為了躲避兵役、也想體驗社會底層生活,他孑然一身地離開家鄉,並斷絕了與家人的聯繫,獨自遊蕩在街頭。

這段歲月,也真正奠定了他日後苦澀、晦暗的文學風格。

逃兵期間,他三不五時就得換工作,一開始做過礦工,但這位文藝青年當年瘦得不成人形,得靠夥伴幫忙才能推動礦車,無法長期棲身礦場,只能繼續流浪。

其後,擁有大學學歷的他,找到性質類似圖書館員的文化館館長工作,並指導羅姆人(吉卜賽人)孩子識字,與族人建立起深厚友誼,卻因此引起與羅姆人不合的匈牙利居民不滿,放火將文化館燒毀,逼他離開小鎮。

最終,他輾轉找到「一生最喜歡的工作」——負責巡視養牛場、在夜間看管約3百頭牛的夜間畜牧管理員。

這份工作,讓卡撒茲納霍凱有充裕的時間讀他心愛的卡夫卡,以及被他譽為「聖經」、英國作家勞瑞(Malcolm Lowry)的半自傳性質小說《火山下》。

那段居無定所,流連於酒吧、鐵路、車站和夜間列車的日子,讓卡撒茲納霍凱親眼見證共產制度下所謂公平的假象,「那些默默無聞地來到世間、生活、工作、養育子女然後消逝的人,共產主義曾承諾給這些人帶來公正的生活,但事實並非如此。」他嚴詞指出。

見證這些苦悶的同時,文字,也成了他最好的寄託,他嘗試將這些所見所聞拼湊起來,由於沒有舒適的寫作環境,他養成了在腦中工作的習慣,只有當累積15到20頁的篇幅時,才會動筆寫下來。

卡撒茲納霍凱的多本著作都曾被拍成電影,如 《撒旦的探戈》1994年被改編成長達7小時的 電影巨作,挑戰觀眾的觀影極限。

▲(圖/取自Arbelos YouTube)

卡撒茲納霍凱的多本著作都曾被拍成電影,如 《撒旦的探戈》1994年被改編成長達7小時的 電影巨作,挑戰觀眾的觀影極限。

▲卡撒茲納霍凱的多本著作都曾被拍成電影,如《撒旦的探戈》1994年被改編成長達7小時的電影巨作,挑戰觀眾的觀影極限。(圖/視覺中國)

一鳴驚人》描寫崩壞農村諷共產體制

在對出版品嚴格審查的共產匈牙利開始發表作品後,卡撒茲納霍凱很快引起警察注意,曾遭拘留盤問,還被沒收護照,但他一無所懼。

1985年,他冒著惹怒政府的風險,正式發表處女作《撒旦的探戈》,描寫一個貧窮、崩壞的農村生活,結果一鳴驚人,至今仍是他生涯最知名的代表作之一。

「包括我自己,沒有人能理解《撒旦的探戈》是如何得以出版的,因為它絕不是一部對共產體制『安全無害』的小說。」或許是鐵幕已搖搖欲墜,也或許是審查者想證明自己的道德勇氣,這部小說不僅順利問世,還獲得廣泛關注。

不只是故事中揭示的生活過於真實,卡撒茲納霍凱的文字風格也極具特色。或許是因為玩過音樂,加上崇拜果戈里、梅爾維爾及卡夫卡等作家,他的文字像樂章一樣充滿節奏韻律、不輕易中斷,例如《撒旦的探戈》的12章皆為單一段落,敘事相當緊湊。

「有趣的是,如果你想對我說什麼,其實也不用標點,這種語言使用方式,引導我形成一種既豐富又貼近日常語言的表達。」他解釋自己少用標點符號和段落的原因。

《撒旦的探戈》獲得的回響,完全出乎卡撒茲納霍凱的意料,因為他原本只打算完成一本小說,就回去玩音樂,在將手稿交給編輯時,還一度要求不要印上自己的名字。

這股牴觸與反抗,在他身上持續了很長時間,「我從未渴望成為一名作家,直到現在,我也不認為自己屬於文學圈的一分子。」卡撒茲納霍凱直言,對他來說,寫作更像是一種傳遞力量的方法,不該賦予任何利益與目的。

命運卻不知怎地,冥冥中不斷將他推向文學的巨流,「我原本只打算寫一本書,但在讀過《撒旦的探戈》後,卻不是很滿意⋯⋯。」他不諱言,自己對第一本書有些失望,令他萌生想透過另一部作品彌補缺失的念頭,「我想就再試一次,也許這次能成功,結果就這樣一部接著一部,再也停不下來。」

1987年,重獲護照的他,首次離開匈牙利,到西柏林進行為期一年的交流學習,「當時的西柏林,各類藝術家都被吸引到這裡從事創作,我們坐在同一家酒吧,甚至同一張桌子上,這種感覺真的很美好。」他清晰記得這段時光帶給他的薰陶。

「從那時起,我就從未忘記自由的滋味。」興許是因為德國的經歷讓其眼界開闊了起來,此後多年,他頻繁旅行,除了歐陸,也曾到訪東亞的日本、蒙古和中國,書中場景也開始有了變化。

例如,他的著作之一《天空下的毀滅與悲傷》,即是根據他到中國考察的經驗而來,描寫一位匈牙利人前往中國,試圖揭示其古老文化與當代社會間的關係,依舊離不開他對當地社會的思辨與觀察。

現在看來,卡撒茲納霍凱往往被稱作反烏托邦、反共產主義和反法西斯的代表作家,但他卻強調,「我從不想寫政治小說!我對共產政權的反抗,並不是政治性的,而是針對整個社會。」

卡撒茲納霍凱(右)在歐洲已是備受推崇的知名作家,見面會上吸引許 多書迷排隊簽名。

▲卡撒茲納霍凱(右)在歐洲已是備受推崇的知名作家,見面會上吸引許多書迷排隊簽名。(圖/法新社)

勇於發聲》嗆總理對俄烏戰爭保持中立

他的反抗不只出現在文學作品裡,也在生活中實踐。如他曾公開批評現任匈牙利的威權總理奧班(Viktor Orbán)對俄烏戰爭的中立態度,「當俄羅斯入侵鄰國時,一個國家怎能保持中立⋯⋯,而且這話是由一個國家領導人說的,特別是被俄羅斯入侵過的國家。」他毫不避諱地點名批評,就像他書中的一貫作風。

「我是一個未經任命的時代記錄者。」卡撒茲納霍凱如此定義自己,他不僅用自己的雙眼和筆觸,為這個時代做記錄,對於眼前的「惡」更勇於發聲,這些都賦予了他的小說在文學之外更高層次的社會意義。

「我有義務描繪出那個沒有希望就無法存在的人,給予下一代一些東西,幫助他們捱過這個時期。」面對這混濁的當代末日,他由衷期盼著。

卡撒茲納霍凱 (László Krasznahorkai)

更多今周刊文章
00878配0.55→0.4元,1年少賺9萬還不賣?她抱300張高股息,生病停工頓悟投資真諦:比報酬更重要的是?
不是工程師、醫生!「這工作」不用大學文憑就年收300萬,黃仁勳點名最夯職業是它「還有加班費」

加入今周刊LINE好友,掌握更多資訊!

更多人際相關文章

01

非洲豬瘟警戒再升級:活豬「禁運、禁宰」延長至11/6,中台灣案例牽動全台防線

Cheers 快樂工作人
02

放棄加拿大永居,印度教授、科學家夫妻檔來台在大學、醫院上班:「台灣是隱藏寶藏!」

Cheers 快樂工作人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