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三公投說明會】曾文生示警核電未完成檢查 「不能靠一次投票就重啟」
核三重啟公投首場意見發表會今天(7日)登場,反方代表、台電董事長曾文生表示,核電延役或重啟需經科學評估與工程調整,非一場投票即可決定,盼外界給台電足夠時間與空間。此外,台電也正推動高階核廢料選址與立法。他批評,正方將重啟形容得過於簡化,低估實際成本與複雜度,對台電並不公平。
曾文生表示,任何核電廠若要延展使用執照准許期間,都須經過完整檢驗程序,包含設備老化狀況、是否仍具運轉能力,以及相關風險是否可透過科學或工程手段降低,這些都應向國人說明。他也回應正方提出的「6%電力占比具影響力」說法,指出台電會善用所有可用機組,但核能、燃煤與部分燃氣機組的除役皆在規劃中。曾文生強調,機組並非靜態運轉,須依調度彈性安排,且每台機組均有定期大修期,不能簡化成隨時可啟用的備援選項。
至於台灣目前供電是否穩定,曾文生表示,雖然社會上仍有不少疑慮,但事實上台灣全年備轉容量最低的狀況發生在2016與2017年,當時核二、核三廠尚未除役、仍在運轉,備轉容量低於6%的天數高達100天。然而近3年來,日間尖峰時段備轉容量低於6%的情形幾乎未出現,夜間尖峰出現的天數也已降至10天以內,顯示整體供電狀況已有明顯改善。
曾文生指出,有人認為核能除役導致火力全開、空污惡化,但他強調,台電所有火力電廠皆受地方政府監管,每年空污排放都有明確數據可供檢視。事實上,自2016年至今,台電火力機組的空污排放量已減少約七成。他呼籲,若要指控台電缺電或造成空污,應以科學依據與實際數據為基礎,避免以偏概全。
曾文生強調,正方代表提到核三廠除役後出現中電南送情形,但實際上南電北送已有40年歷史。這段期間,北部陸續完成大潭、通霄電廠6部天然氣機組新建工程,強化供電能力,並開始供電給南部。不過,隨著南部的興達電廠一號機已投運、二號機進入測試、三號機預計明年上線,未來短期內的中電南送情況有望逐步改善甚至消失。
曾文生坦言,核能機組是否延役或重啟,需經科學審查與工程調整,並非一場投票就能決定。在尚未完成安全檢查與必要設備更新或補強前,是否作出重啟決策,涉及到重大社會公益,應審慎思考,不可倉促執行。他也呼籲,應給台電足夠時間與空間,妥善完成各項準備與評估。
在第二輪發言中,曾文生也解釋,若回顧我國能源政策的發展歷程,「非核家園」早已納入《環境基本法》,至今已有相當長的時間,正方代表過去曾參與核四安全檢查,應該仍記得當年相關情況。2011年時,時任總統馬英九宣布核一、核二、核三不延役,僅規劃啟用核四,但最終核四因客觀條件無法啟動。曾文生強調,2025年現有機組將陸續到期,民進黨政府並未更動執照期限,而是依照原時程推進。不過,今年5月立法院通過核管法修正,已開放機組屆期後得再申請延役的可能性。
曾文生指出,總統賴清德在520演說中已說明,核能政策有三大前提:一是安全必須有保障,二是核廢料須有妥善處置方案,三是需獲得民意支持。他強調,目前有兩項工作必須執行:其一,核安主管機關必須提出必要的安全審查;其二,台電將依核安會公告程序配合進行審查。他也表示,核能議題不應簡化為是否支持非核家園,民眾普遍共識是「安全優先」,更不希望將處理不完的核廢料問題留給下一代,因此應積極尋求可行方案,同時尊重民主制度下的民意決定。
曾文生表示,今日也有台電核能系統副總出席,並與多位核能系統同仁討論。他說明,台電近年來積極推動多元電源建設方案,這些計畫皆須進入環評程序,並向審查委員進行說明。面對龐大的電力開發責任,以及來自社會各界的質疑與挑戰,台電有必要重新建立更有效的溝通機制,讓社會大眾理解,各種發電方式皆有其正面效益與潛在副作用,需理性看待與選擇。(責任編輯:殷偵維)
(熱門點閱:【核三公投說明會】清大教授:福島不是核電禁忌 台灣核電廠能防震防海嘯)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