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稀土成了中國勒索世界的武器
(德國之聲中文網)《南德意志報》記者深入中國內蒙古稀土礦區發回的報道指出,中國從地下開采出的稀土,早已不再是原材料,而成了北京用來“卡住”西方咽喉的地緣政治武器。而對環保和民眾健康的漠視,則是中國的競爭優勢。這篇題為《稀土成了中國勒索世界的武器》的文章寫道:
“內蒙古,這是一片面積是德國三倍的中國自治區。同南方人相比,這裡的人身材壯碩,性格也更粗獷,臉龐因高原日照而泛著紅光。曾幾何時,蒙古人從這片土地出發征服了世界;而今天,這裡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並由一個權力野心堪比甚至超越成吉思汗的政黨所統治。“
“該地區開采著世界急需的稀土。釹、鑭、釤和鐠主要從菱錳礦中提取。釔、銪、釓和鉺的含量較少,部分與獨居石和其他礦物結合。此外,中國最大的鐵礦之一、世界上已知最大的鈮礦床和最大的釷礦床之一也都位於這裡。大多數人對這些金屬可能聞所未聞,但沒有它們,就沒有風力發電機、智能手機、電腦、電動車、核電站,而這些只是稀土實際用途的一小部分。
從這裡以及中國其他地區開采出來的,已經不僅僅只是某種原料,更是地緣政治的彈藥。在同美國的貿易戰中,北京一度停止供貨,並限制了鎵、鍺等關鍵金屬的出口。雖然北京打擊的目標是華盛頓,但歐盟在這場並非自己發起的貿易戰中,也成了附帶受害者。
為了不單方面切斷對美國的稀土供應,中國干脆實施了全球性的出口限制。這樣一來,北京既能打擊美國,又不至於被視為有針對性的攻擊行動。出口管制的效果很快就得到顯現:一些德國企業與美國同行一樣,都因無法獲得前期產品,而被迫停產。與此同時,全球庫存下降,價格飆升,很多項目被迫延期。“
高昂的環境和健康代價
《南德意志報》的報道指出,稀土其實並不稀有,但稀土元素的開采和分離卻極為復雜,並會嚴重污染環境。中國之所以能最終佔據全球稀土供應鏈的制高點,就是因為中國可以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對環境和民眾健康忽略不計。
“在包頭西部,有一片任何旅游宣傳品上都不會提及的湖泊,面積12平方公裡,湖水呈灰色、毫無生機,緊鄰金屬冶煉廠。管道沿著堤岸延伸,燈光映在湖面上,發出陣陣冷光。
這個‘人工湖’被嚴密封鎖,周邊 100 米處設有警戒線。過去幾十年來,工廠企業一直在向湖裡排放加工廢料:每年有600萬至800萬噸含重金屬、酸液、放射性物質的泥漿流入湖中。
人工湖並無防滲層,從六十年代開始,有毒物質就在日復一日地滲入地表,並污染著地下水。該礦區比黃河水平面高出35米,而同黃河的距離則不足十公裡。
從地下三十米出獲取的水樣標本顯示,這裡稀土元素含量比其他地區高出十倍,空氣中也可檢測到隨風飄散的顆粒物。網絡上就可以找到一些中國科學家近年發表的相關研究報告。
2025 年的一項研究表明,居住在礦區附近的兒童頭發中鉛和稀土元素明顯偏高。這類污染通常也會導致低智商兒童比例偏高。長期接觸這類污染會導致肝炎和肝髒衰竭。有些金屬會損毀血腦屏障,導致記憶力減退和神經元損傷。不孕症和其他發育障礙也時有報道。有些元素被認為是致癌物質,可導致骨骼變形。
這個‘人工湖’上空,看不到一只鳥。緊挨壩牆邊的居民早在幾年前就被疏散了。但再隔一條街,就可以看到正在玩耍的孩子們。包頭有近 300 萬居民。而這個大壩後面又有什麼秘密呢?采訪顯示,許多人根本就不知道這個人工湖的存在。在國家控制的媒體中,環境污染並不是一個需要關注的話題。“
研究:來自中國的稀土中短期內無可替代
《法蘭克福匯報》援引奧地利供應鏈信息研究所ASCII發布的最新報告報道稱,歐美國家對中國稀土產品的依賴程度比此前的評估更為嚴重,而且中短期內,這一情況將難以出現改觀:
“在全球化高峰時期,利潤微薄且伴隨高環境成本的原材料加工工序被大量轉移至中國,這一進程使中國在部分領域形成了壟斷地位。奧地利供應鏈信息研究所的報告顯示,中國掌握了全球91%的稀土加工能力,而在‘重稀土’領域更是沒有任何其他的替代來源。德國原材料署的數據也顯示了類似的結論。這些經過加工的金屬幾乎是所有技術產品不可替代的核心原料,沒有它們,就無法生產芯片、汽車、能源轉型產品或軍工產品。
北京此前已多次將特定原材料的供應作為施壓手段,並以加強出口管制作為威脅。今年春天中美貿易沖突升級後,稀土供應出現了歷時數周的中斷。中方雖然否認這是制裁措施,並表示是出口申請積壓造成了供貨緊張,但業內人士仍普遍懷疑,這同貿易戰有直接關聯。美國正在全力削減對華依賴。歐盟雖已推出《關鍵原材料法》,並決定大舉投資本土的礦產項目,但ASCII研究所的測算顯示,到2040年,歐洲對中國的稀土依賴度仍將高達85%。這項研究強調,僅關注礦石開采遠遠不足以解決問題。更為重要的是,中國控制著關鍵的中間生產工序,因而擁有‘戰略守門人‘地位,從而對全球核心技術的供應具有重大影響,因此也影響著歐洲的經濟未來。“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道。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顯示全部
留言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