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3重啟核三公投你了解多少?通過門檻、正反意見一覽
(中央社網站)重啟核三公投將在8月23日投票。核電存廢一直是社會討論焦點,今年5月核三廠2號機停機,台灣正式邁入非核家園,能源使用情況受矚。核三該不該重啟,正反意見怎麼說?通過或不通過後續如何發展?歷年又有哪些公投案通過?中央社整理相關資訊帶讀者了解。
核三公投發起人&公投主文
民眾黨立法院黨團4月18日拋出重啟核三公投提案,5月20日立法院會進行表決,藍白挾人數優勢通過。公投主文為「您是否同意第三核能發電廠經主管機關同意確認無安全疑慮後,繼續運轉?」
台灣核電發展史
台灣缺乏自產能源,1970年代為因應經濟發展所需用電量,以及確保能源穩定供應,政府陸續興建三座核電廠,1978年核一廠1號機正式商轉,1985年核能占整體發電比例一度高達52.4%。隨著反核運動興起、能源政策逐漸轉型,燃氣成為供電主力,2024年核能占比降至4.7%。
1980年台電申請以貢寮為核四廠的預定場址,隨後1986年蘇聯發生車諾比核災,開啟台灣一連串的反核運動,2002年台灣通過環境基本法,明定非核家園目標。2011年日本發生福島核災後,國內反核聲浪更加高漲,2014年行政院宣布封存核四。
核一廠1號機運轉40年後,2018年12月5日執照到期,2號機也在隔年7月15日屆滿除役,是國內第一座除役的核電廠。核二廠1號機2021年7月1日因用過燃料池空間不足,提前停機,並在同年12月27日運轉執照到期,2號機則在隔年3月14日退役。2024年7月15日,核三1號機停機,今年5月17日全台最後一部核電機組、核三廠2號機發電量歸零,台灣正式邁入非核家園。
正方意見
民眾黨公投提案說明指出,台電核三廠二號機除役後,台灣核電機組完全停止運轉,但開發新能源成效不彰、光電弊案層出不窮,台電購電成本高導致巨幅虧損難平。且近年來國際重新檢視核能作為未來能源的可能性,歐盟2022年將核能納入永續分類,日本也逐步調整立場,在福島事件廢核後又重啟多座核電機組。
正方在理由書表示,核能具備穩定供電、低碳排放兩大優勢。相較太陽能、風電受天候限制、供電間歇不穩,核電能穩定發電,台灣極度缺乏自產能源卻高度仰賴進口,面臨中共對台經濟封鎖等國安風險,應保留一定程度可運轉的核能發電設施,強化台灣能源供應韌性。
反方意見
全國廢核行動平台指出,核三廠位於馬尼拉隱沒帶上方,是全台地震風險最高的地方,斷層甚至穿越廠區。且核電延役成本高昂,不僅無法節省成本,反而會造成巨額支出與更棘手的核廢料問題,台灣至今也尚未有高階核廢料的最終處置場。
屏東縣政府今年6月召開監督核安會議,決議反對核三重啟。會中專家學者強調,地方政府與居民已承擔核三風險40餘年,除役是社會共識與民主程序成果,突如其來的公投,是對程序正義與地方權益挑戰。
居民怎麼看?
當地正反意見不一,家族五代世居恆春頭溝里的張道宏說,台灣地狹人稠經不起核電災害,核三廠在斷層上風險更高,且核廢料始終沒有最終處置方案。在屏東開獨立書店的翁禎霞表示,一旦核電廠發生災變就是一代人、兩代人的事,如今卻要求用33個字的公投決定是否重啟核三,「能源議題是專業問題,不該交給草率公投」。
屏東環境保護聯盟理事張怡則支持核三延役,他認為核三除役後,土地並未真正歸還地方,反而讓大量光電板入侵,衍生炒地皮、破壞景觀等問題,因此傾向以核養綠。也有居民認為,核三廠提供在地工作機會,且台電對恆春半島4鄉鎮回饋多,核三關廠後補助可能將會縮水。
政府態度
行政院表示,核三廠執照已到期,也沒有直接運轉空間,就算有延役需求,會以國人安全為優先,進行檢查與評估。
核安會指出,核電廠重啟需3大條件,核安、核廢料處理及社會共識,核三廠當年是給予40年運轉執照,40年後能否安全運轉,仍須評估才知道。若台電提出延役申請,核安會如果認為有安全疑慮,也可以駁回。
何時電視發表會?
中選會將在全國性無線電視頻道舉辦5場發表會或辯論會,正方代表為和碩董事長童子賢、民眾黨立委黃國昌、清大教授葉宗洸、國民黨立委翁曉玲、核能流言終結者創辦人黃士修。
反方代表為行政院能源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林子倫、台電董事長曾文生、台灣綠黨共同召集人甘崇緯、親子共學暖暖蛇共學團自學畢業生吳亞昕及民進黨立委莊瑞雄。
第1場 8月7日15:00
正方代表:葉宗洸
反方代表:曾文生
第2場 8月9日19:00
正方代表:翁曉玲
反方代表:林子倫
第3場 8月11日15:00
正方代表:黃士修
反方代表:甘崇緯
第4場 8月13日10:00
正方代表:黃國昌
反方代表:吳亞昕
第5場 8月15日19:00
正方代表:童子賢
反方代表:莊瑞雄
通過門檻及後續發展
公投結果有效同意票大於不同意票,且有效同意票達投票權人總額四分之一以上,即為通過。
重啟核三公投經中選會審定屬「重大政策之創制或複決」,依公投法第30條規定,若通過應由總統或權責機關為實現必要處置。若未通過,2年內不得就同一事項再提公投。
過去與核能有關的公投
歷屆公投中,與核能相關的有2案,2018年「以核養綠」通過,2021年「重啟核四」則未通過。以核養綠公投中,全台縣市同意票數皆較多;但在重啟核四公投中,有10縣市不同意票數較多,包含核一、核二、核四所在地新北市,以及核三所在地屏東縣。
2018年11月24日以核養綠公投通過後,行政院12月6日依據公投結果宣布,不再為非核家園設定2025年的期限,提案廢止電業法第95條第1項「核能發電設備應於中華民國114年以前,全部停止運轉」的條文,立法院2019年5月三讀通過。
歷年公投僅7案通過
2004年迄今舉行過20項全國性公投及1項修憲複決公投,共7案通過、14案遭否決。
公民投票法2004年正式施行,當時提案與通過門檻皆高,通過需達「雙二一門檻」,即投票人數需達投票權人1/2以上,且有效投票超過1/2同意,也因此被稱作「鳥籠公投」。2004至2008年舊制公投法下,6次公投投票率皆未達50%,均未通過。
2017年立法院修正公投法,大幅下修提案、連署門檻,將通過門檻改為有效同意票達投票權人總額1/4以上,且同意票多於不同意票即為通過,同時也將公投年齡由20歲下修到18歲。
公投降低門檻後,2018年全國性公投共10案成案,與九合一地方選舉同日投票,是史上公投案數最多的一次,也是首次有全國性公投案通過,包括反空污、反燃煤發電、反核食、民法婚姻限定一男一女、國中小不實施同志教育、非民法保障同性共同生活、以核養綠等7案通過。
歷屆投票率
歷屆公投投票率以2018年東奧正名台灣55.89%最高。公投法立法後,為提高投票率,全國性公投都以「公投綁大選」模式舉行,但2018年九合一大選綁10案公投,民眾一次至少需投13張票,導致投票大排長龍,甚至出現一邊開票、一邊投票的亂象。
2019年立法院修法,將原本公投應與全國性選舉同日舉行,改為「公投日為8月第4個星期六,自2021年起每2年舉辦一次,錯開選舉年」。2021年四大公投首次與大選脫鉤,投票率皆約4成,相較2018年綁大選的公投投票率都超過5成,明顯較低。這次重啟核三公投與7立委罷免案同天投票,是否影響投票率待觀察。(編輯:曹亞沿)1140805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