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強交棒勇鷹 空軍雷虎特技小組換裝第6代機型
(中央社記者吳書緯台北5日電)空軍今天在岡山基地舉辦「雷虎傳承交接典禮」,T-BE5A勇鷹高教機接替AT-3自強高教機,成為雷虎特技小組執行飛行特技表演機型;雷虎小組從民國43年創立時期的F-84G戰機,到現今的勇鷹高教機,共歷經6代機型,見證空軍在台建軍歲月。
民國40年代是空軍在台灣剛站穩腳跟、正從螺旋槳飛機進入噴射機的時期,當年一批赴美接受新式噴射機訓練的空軍飛行員,在結訓典禮看到剛成立的美國空軍雷鳥特技小組(US Air Force Air Demonstration Squadron "Thunderbirds")飛行表演,精湛特技飛行技巧烙印在這批空軍飛行員腦海裡,儘管完訓返台後分屬不同單位,仍會不時討論「美國雷鳥能,我們為何不能」。
台海上空在1950年代不時爆發空戰,這批肩負高戰備壓力的空軍飛行員,仍積極奔走籌建特技飛行小組,經時任空軍總司令王叔銘上將的同意,由當時進駐台南基地空軍一聯隊負責組建飛行特技小組,首任領隊為畢業於空軍官校第13期的周石麟中校,隊員包括羅化平、梁龍、呂廷文、劉蘇鍾、李南屏等共6名飛行員,而羅化平後來成為雷虎第2任領隊。
由於當年飛行部隊還要負擔噴射機換裝訓練任務,特技飛行小組一開始是以4機編隊的「四合一」特技飛行方式呈現,並在民國43年8月14日空軍節,以4架F-84G雷霆式戰機編隊飛臨台北上空進行表演,正式呈現在全國民眾眼前,也提振當時全國軍民士氣。
自814空軍節公開亮相後,空軍特技飛行小組同年12月受邀前往菲律賓馬尼拉「第7屆航空飛行週」,首開在國外表演的先例,以密集的一字隊形編隊地空衝場揭開序幕,接著變換隊形為菱形鑽石隊形,進行編隊觔斗、慢滾、左、右桶滾、倒飛、小轉彎等編隊特技飛行科目,獲得各國來賓喝采。
空軍特技飛行小組當年雖已有多次公開展演,但始終沒有正式名稱。民國45年5月參加菲律賓主辦的遠東十國空軍首長會議,首次以6架F-84G型機表演,同年12月,時任空軍總司令王叔銘正式將空軍特技小組命名為中華民國空軍雷虎小組(Thunder Tiger)。
雷虎小組於民國46年12月再赴菲律賓參加第10屆航空週活動,首次以9架F-84G戰機進行編隊表演,隨後於民國48年換裝F-86F軍刀式戰機,並於當年2月13日在台南基地首次以9架F-86F進行表演,同年4月赴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辦第一屆世界航空會議(World Congress of Flight),首次以12架F-86F戰機大編隊表演。
雷虎小組所使用的機型,與空軍的建軍發展密不可分。隨著F-86等第一代戰機逐漸落伍,空軍於1950年代末期開始換裝F-100超級軍刀式戰機、F-104星式戰鬥機等第二代戰機,由一聯隊飛行員擔任的雷虎小組,也跟隨一聯隊換裝戰機步伐,於民國56年換裝F-5A自由鬥士式戰機,民國64年再換裝F-5E虎二式戰機。
雷虎小組自成立之初,都是由台南基地的空軍第一聯隊所擔任,但空軍總司令部於民國77年考量聯隊戰演訓任務繁重,將雷虎小組的編組移交空軍官校的飛行戰鬥組教官接手,並換裝中華民國自製的AT-3自強高教機進行飛行表演。
雷虎小組以AT-3高教機進行的特技項目包含7機大雁通過、十字迴轉,6機箭頭編隊低速/單機高速交叉通過,6機左桶滾、三角編隊觔斗、機觔斗/扇形展開、向上炸彈開花,5機箭頭編隊穿心等科目,未來換裝勇鷹高教機的時代,會發展哪些新的特技項目,值得各界拭目以待。(編輯:張均懋)1140805
留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