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瑟致觀點》穿上皮鞋後的民進黨和打赤腳的支持者斷了線?!
Newtalk新聞
第一場大罷免失敗收場,24席國民黨籍立委通通過關,立院席次沒有變動,依舊維持朝小野大的狀態,當然最頭痛的是民進黨政府,縱然罷免案是由公民團體主導,但民進黨無法旁貸,畢竟執政者沒有悲觀的權利,該如何因應接下來的政治局勢,這是賴清德總統必須肩負的責任。
本文無意抓戰犯,但民進黨現今有些系統性的問題,不得不提出來。從這次大罷免的過程和結果細究,綠營在立法院法案、人事及預算的節節敗退,固然是數人頭敵不過藍白合的現實,論述上,也不能說綠營沒去做抗衡說明;但是,像是對罷免投票最傷的普發萬元議題,當藍白在地方市井散布耳語、立看板,在網路社群發梗圖、懶人包渲染「投同意票會沒收一萬元」、還有如「民進黨在愷愷案不支持對兒少犯重判」、「五天國定假日會被沒收」、「反罷子孫不用上戰場」…等議題,綠營還在長篇大論談財政平衡、抗中保台、人權考量、經濟發展等,沒錯,道理是有,社會菁英可能聽得下去,但更基層的阿伯、阿嬤、歐吉桑、歐巴桑,他們懂嗎?
還記得,曾經打赤腳、穿草鞋,在街頭帶領群眾為真理正義而戰的民進黨,講的是庶民語言,在造勢場合、在街頭肥皂箱上,和群眾是存在共鳴的激情,但現在我們看到的是,民進黨在社會溝通上失去了原有的草根能力,穿上皮鞋後的民進黨和打赤腳的支持者斷了線,民進黨提出反對的說明看似有道理,但卻難敵國民黨散播的簡化版訊息,綠營在公共議題中有失語的現象。經過大罷免這一役,民進黨還是那個「很會選舉的民進黨」嗎?
過去一年,綠營對於藍白合作推出違憲擴權法案、凍刪預算、阻擋人事等極力批評,縱然這都是事實,這也是許多公民團體站出來的主因;但是,一再透過體制外的社會力量來反制,恐怕不是為政者該有的思維邏輯,執政的民進黨必須改變作為!
民進黨要檢討為何無法與基層對話
大罷免縱然是由公民團體來主導,確實在組織選戰的能力上無法和國民黨來抗衡,許多人或許對結果有著跌破眼鏡的感受;但是,冷靜思考後,罷免投票會失敗收場其實並不意外,部分論者認為是因為民進黨沒有全力投入所致。不過,也有人認為民進黨身為執政黨,所以於情於理只能作為罷團的側翼,要前瞻後顧、猶豫不決因而導致裹足不前,罷團最終不敵傳統組織而遭碾壓下場。爭論民進黨該不該進場已毫無意義,更不能鴕鳥的把期待投射在下一場(8/23)更為困難的罷免投票,冷靜思考該檢討是執政者要給社會大眾什麼願景,而不是拘泥在罷免結果。
是的!民進黨是該檢討,這並不只是因為是執政黨,而是明明藍白違法、違憲、亂政事實,社會大眾對於藍白的批評聲不小,為何無法讓認同轉化爲實際的投票支持?顯然,如果不是民進黨過度自信,那就是民進黨與基層小民的距離愈來愈遠。
執政者領導國家要展現議題設定能力
表面的問題應當可以快速調整過來,找回和基層、支持者對話的語境也不難,畢竟民進黨沒有忘記創黨的初衷,「愛台」的理念不會有人懷疑;但是,實質的問題,民進黨必須誠實的面對,賴總統去年上任以來,民進黨延續政權至今已九年,沒有蜜月期的權利,對於國家運作已有成熟的經驗,「朝小野大」不能作為執政不力的理由!直白的說,賴總統要有擴大支持、認同的認知,執政了擁有體制內的工具,身為國家領導人要展現制度解決困境的能力;換句話說,反中國統戰滲透、團結國內共識、台美關稅談判很重要沒錯,但是民眾要知道的是執政黨要怎麼做,而不是錯讓「罷免」淪為唯一解決方案。
沒錯!民進黨沒有好好從體制內去發起政策論述,也就是「議題設定」(Issue setting)的主導力,成熟的「政策系統」(Policy system)除了研擬內容,還需要有細膩的沙盤推演;回顧過去一年,藍白在野勢力的爭議作為,社會大眾會有所批評,所以才有青鳥行動、大罷免浪潮,但是執政黨更應當發揮執政的能耐,提出各種議題的選擇方案,就算難敵在野多數反對,但這符合憲政運作中的權力制衡,民進黨要扛起的責任是「政府會確保國家不被癱瘓」,而不是只投射在「罷免的期待」。必須說,賴總統需要造勢而不是靠勢,善用體制權衡策略,要用淺顯易懂的話術和一般民眾對話溝通,來擴大社會支持,這是重要的課題!
延伸閱讀
顯示全部
留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