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權威醫生過斑馬線遭公車撞亡!「公車死角」成奪命關鍵?「指差確認」真有落實嗎?
一位在醫界備受推崇的乳癌權威醫師,竟在斑馬線上遭一輛左轉公車撞擊、捲入車底,不幸身亡。根據欣欣客運指出,63歲的肇事司機在轉彎過程中確實有疏失:在斑馬線前未停車禮讓行人、甚至沒做到「指差確認」才造成憾事。
而這起事件也讓「大型車死角」與「駕駛視線盲區」、「大小客車是否需要做到指差確認」等長年交通隱憂,再度浮上檯面。
公車的「4大視線死角」
許多網友猜測,周佳正醫生正是因為剛好被公車A柱擋住,導致司機並沒有注意到行人。根據交通部公路局與多起事故調查分析,公車常見的「視線死角」主要集中於以下四個區域:
圖片來源:北市好行.交大隨行@Facebook
1. 車頭正前方(前盲區)
由於公車駕駛座高度較高,車頭又有突起設計,導致駕駛無法看見距離車頭1至1.5公尺內的物體。若行人在紅燈時走得太快、太近,極可能正好進入這塊駕駛完全無法察覺的「前方盲區」。
2. 右前輪與車側區(內輪差死角)
公車右轉時,車身會產生「內輪差」現象,後輪的轉彎軌跡會比前輪更靠內。若行人站在右側人行道或準備穿越馬路,極易被公車右前輪掃到、甚至捲入。
3. 左側後方(後照鏡死角)
雖然駕駛可透過左側後照鏡觀察後方,但由於鏡面角度有限,加上乘客上下車、車輛會晃動,一旦有行人靠近左後輪,駕駛恐難以察覺。
4. 車尾正後方(倒車死角)
當公車倒車或退讓時,車尾若無安裝環景鏡頭或感應器,駕駛幾乎無法看見車尾後方情況,尤其夜間或雨天更容易發生碰撞。
儘管交通部已要求新購公車加裝「盲點偵測系統」與「行人警示音」,但因成本與維修問題,許多老舊車輛仍未全面更新,死角問題依舊沒有被全面解決。
有意識的行車安全——指差確認
「指差確認」制度,最早源自100年前左右的日本鐵路運輸業,駕駛員在出發前或轉彎時做三個動作:
「手指」關鍵區域,如右前輪、後照鏡或盲區攝影機
「說出」目前情境,如「右側安全、後照鏡清楚」
「動作」加強專注,如轉頭確認死角,身體前傾觀察
透過駕駛在路口停車後,舉手指向左右及前方,再口述確認周圍無人車,結合視覺、聽覺與口語等多重感官同步作業,全面提升注意力,避免因視線死角導致的事故。實務操作中,公車駕駛必須在停車狀態下清楚比手勢並念出口訣,例如「左邊沒人,右邊沒人,再通過」,確保路口行人人車安全。
目前公路法已規定大客車與營業車輛需實施指差確認制度。2017年時,台北市公車司機更被要求執行,要求司機在路口或危險區域執行,以提升專注力、降低公車與行人造成的事故。除了大客車,交通部也原訂在今年 6 月2日起,報考小客車駕照者,需比照大客車考照規範,右轉時在斑馬線前「指差確認」並「口述轉彎口訣」才算合格,引發民間團體強烈反彈,批評根本多此一舉,恐在尖峰時段造成嚴重塞車。
圖片來源:canva
行人的3大觀念
而除了大小客車行車時需多加注意,行人過馬路時也應該要有3大觀念:
1. 與公車保持3公尺距離:尤其是靠近車頭或右側,絕對不要貼身通過。
2. 眼神交會、確認駕駛有看到你:不要假設你在斑馬線上就絕對安全。
3. 不要從大型車前後穿越:即使車輛靜止,也可能突然啟動或駛離。
周佳正醫師的殞命,不僅是一場醫界的巨大損失,也是一面交通安全的警鐘。台灣每年因大型車死角造成的傷亡事故不在少數,若制度形同虛設、駕駛疏忽未改,下一位受害者可能就是任何一位無辜行人。唯有政府、業者與民眾共同重視、落實「看得見」的制度與「做得到」的習慣,才能真正讓行人過馬路,不再是場賭注。
延伸閱讀:
苗栗媽冒雨載補習兒回家!自撞電桿「機車倒插圳溝不治」,9歲童命危搶救中
最新民調出爐!6成民眾「不贊成重機上國道」,主因曝光
顯示全部
留言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