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一口北京烤鴨? 前智庫主任砲轟南非政府:外交決策「拱手讓權中國」
即時中心/顏一軒報導
南非智庫「布倫特赫斯特基金會」(Brenthurst Foundation)前主任米爾斯(Greg Mills)和獨立評論員哈特利(Ray Hartley)近日在南非媒體《Daily Friend》發表評論,批評南非政府在迫台代表處遷館一事上「拱手讓出主權」,盲目迎合北京立場,並犧牲與台灣長年穩固的經貿與合作關係。他對南非執政當局的外交決策與國際立場提出強烈質疑,並以捷克為例,呼籲南非應依據自身國家利益與價值觀,重新定義屬於自己的「一中政策」。
捷克不畏北京壓力 深化與台灣實質合作
米爾斯以台捷關係對照台斐關係指出「南非也需要自己的一個中國政策」。米爾斯認為,捷克擁有自主的「一中政策」,捷克外交部發言人並強調,「這是我們的政策,不是中國的政策」;捷克奉行以國家利益出發的外交政策,以民主價值做為基礎深化與台灣的經貿及政治交流,在貿易、政治及人權議題上也不屈服於北京,展現價值觀取向的外交立場。
米爾斯認為,捷克的對中政策是有邏輯、有原則的反制。他指出,台灣副總統當選人2024年3月蕭美琴訪問布拉格,雖遭北京施壓甚至傳出情報干預與衝突計畫試圖阻撓訪問,捷克仍堅持接待蕭美琴,此事日前也獲得捷克軍事情報部門證實,堪稱歐洲罕見的干預事件。
米爾斯指出,捷克與台灣政府高層互動頻繁,捷克候任總統帕維爾(Petr Pavel)在 2023年1月30日晚間與台灣時任總統蔡英文通話,成為首位與台灣元首通話的歐盟國家元首;捷克眾議院議長艾達莫娃(Markéta Pekarová Adamová)同年3月即率領捷克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150人經貿團訪台,並公開表態「在任何情況下都與台灣同舟共濟」。
捷克的友台舉動引發中國不滿,痛批捷克參、眾議長訪台是「卑劣的投機行為」、「錯誤的決定」,揚言讓捷克「付出沉重代價」。但米爾斯表示,事實證明捷克在與台灣深化交流的同時,並未因此失去經濟利益。
相反地,如歐洲議會議員波斯皮希爾(Jiří Pospíšil)所說,「台灣在捷克的投資額比中國大數倍,且尊重自由民主的原則」,台灣電子巨擘富士康更在捷克創造超過5000個工作機會,成為捷克第六大企業,台捷雙方近期也展開榴彈砲、軍事運輸設備與無人機合作談判,顯示雙邊關係具高度戰略價值。
南非將主權拱手讓給中國 不符國家利益
米爾斯說,對比捷克以國家利益為出發點的外交政策,南非對台灣的政策已陷入一種「外交虛無主義」,一切行動皆為討好北京、而非基於南非的外交戰略。他回顧,1997年南非與台斷交、和中共建交後,雙方同意以「台北聯絡代表處」維持實質關係,代表處設在首都普利托利亞,台灣外交人員持續享有外交禮遇,也象徵當年台灣對南非的經濟貢獻與政治支持,連南非前總統曼德拉(Nelson Mandela)都曾讚賞台灣對非洲民族議會(ANC)的援助。
米爾斯批評,南非外交部(DIRCO)據傳已向台灣發出最後通牒,要求代表處遷出首都,此舉形同南非「將主權與責任拱手讓給北京,「這不符合南非利益,只符合北京意志」米爾斯強調,南非與台灣每年雙邊貿易額達20億美元,南非並擁有對台2:1的順差、且南非國內約有450家台商工廠,雇用約4萬名員工,對南非地方經濟貢獻良多。米爾斯指出,雖然中國是南非最大貿易夥伴,但南非並非毫無籌碼,中國仰賴南非原料、也需多元市場,若制裁南非將構成雙向傷害。
國際疑慮加深 美參議員點名批評
南非政府對台施壓也引發國際關切,美國聯邦參議院克魯茲(Ted Cruz)便透過社群平台發文批評,指南非此舉「令人深感不安」,正在「無所不用其極疏遠美國與其盟友」,並警告這將「加深美南間的緊張關係,損害美國及其盟友的國安利益」。
米爾斯亦強調,台灣是一個民主國家,與南非共享自由價值;反觀中國是一黨專政,不僅打壓少數族群、支持俄羅斯侵略烏克蘭,也在南海進行擴張行動,其價值觀與南非憲法所標舉的法治、憲政和新聞自由背道而馳,「中國是俄羅斯侵略的推手,破壞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在大多數西方國家將北京視為戰略威脅時,南非卻成為為俄國侵略行為辯護的共犯」。
米爾斯指出,南非與中國站在一起,不僅與西方世界漸行漸遠,也將在長期外交與經貿關係上承受更大壓力。他批評道,「DIRCO將戰略判斷拱手讓給北京,已不再是南非主權的象徵,而成為一種外交虛無主義,更不符合南非國家利益」。最後,米爾斯諷刺性地套用南非反對黨領袖馬萊馬(Julius Malema)所言,「剛吃完一桶伊朗開心果的ANC,如今又為了一口北京烤鴨,把南非轉手賣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