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內

採龍眼不經意留下的木梯 意外成20人的救命梯

中央通訊社

發布於 3小時前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釀洪災,洪水來得又快又 急,光復地區許多居民來不及逃跑,中正路一段一處 平房前的木梯,成了大水中的救命梯,約有20人藉此 爬上平房屋頂避難。 中央社記者張祈攝 114年10月2日

(中央社記者張祈花蓮縣2日電)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釀洪災,大水夾帶泥流沖進光復地區,洪水來得又快又急,光復鄉中正路一段及林森路交會口前一處平房前,採龍眼用的木梯,成了20人2貓的救命梯。

王姓屋主退休後,從台北市移居光復鄉10多年,在光復鄉中正路一段買下平房,一旁種植龍眼樹等樹木,颱風樺加沙前,剛採收完龍眼,木梯就隨手放在家門口。

王姓屋主告訴中央社記者,22日開著小貨車撤離到豐濱鄉、海拔較高的工寮,洪水隔天回來,看見道路淤泥很深、門前車輛東倒西歪,屋子兩側多了好幾個木梯子,正疑惑著「印象中沒有把梯子放下來啊」。

2名災後來找車的民眾上門道謝,直說「謝謝你的梯子救了我們」,還有人抱著他多年前種的樹獲救,王姓屋主這才把一切聯想起來,原來不經意的留下的梯子,竟然救了20多個人跟2隻幼貓。

「要不是有梯子,不知道會被沖到哪」在中正路一段經營水果攤的王姓婦人說,當天下午趁雨勢較小,返回攤位餵浪貓,也將救援的2隻小奶貓移到位在太巴塱的果園,突然聽到警車廣播,要大家趕快躲到2、3樓。

王姓婦人和先生趕緊上車,開回太巴塱部落避難,上車前淹水只到腳指頭,只要不到1公里路程就可避開大水,但逃難的車陣很長,10分鐘只開了約200公尺,水已淹到半個輪胎高。

車陣最前方的年輕人棄車往回跑,看到王姓屋主家門前的木梯,機警踩著木梯爬上屋頂,大喊「趕快棄車爬上來!」

王姓婦人跟著先生下車涉水,先生一手高舉寵物外出籠,另一手緊牽著她,當時水已經淹到大腿,幾乎站不住,還得閃避隨洪水沖下來的水桶、機車,眼看離木梯愈來愈遠,只能就近抓著樹往上爬,這時看到另一棵樹上也有一對年輕夫婦都在等待救援。

眼看水位已經上升到腰部,屋頂上的年輕人順手抓了兩片放在屋頂上的木棧板,1片架在倉庫鐵皮屋頂,另1片從鐵皮延伸放在圍牆上方,連結成逃命通道,救了王姓婦人等4人。

屋頂上的年輕人,也用了同樣的方式在平房四周放下木梯,接連救約20人。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釀洪災,洪水來得又快又 急,住在光復鄉中正路一段及林森路交會口前一處平 房前的王姓屋主(圖),風災前採龍眼用的木梯,意 外成了20人、2貓的救命梯。 中央社記者張祈攝 114年10月2日

王姓婦人說,當時屋頂上約20人,包含2名國小生及2隻貓,大家互不認識,一起躲在小小的帆布躲雨,「每個人像雞一樣直直站著」。

途中,曾有一名老翁曾想試圖離開,不顧大家的勸阻堅持離開,後來年輕人將老翁拉回屋頂,沒多久二度溢流水又再次淹上來,比第一次更深。王姓婦人說,印象中在屋頂上待了3個多小時,大約晚間8時許才離開。

王姓婦人的先生告訴中央社記者,跟著他們一起逃難的2隻小貓原本要送養,現在有了革命情感,他決定收編自己照顧。王姓婦人開心地說,要幫小貓們取名為小幸跟小福,希望災後的重建的後,大家都能很幸福。

意外救了鄰居的王姓屋主說,大家都感謝他的救援,但他認為如果沒有採龍眼的過程,就不會留下木梯子,「是龍眼樹救了他們」。(編輯:林恕暉)1141002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國內相關文章

01

波波之死1/養死2鎮館之寶!龍王鯛慘因水管破裂喪命 基隆海科館遭開罰

CTWANT
02

性侵女同學害懷孕 男大生嗆「沒吃事後藥」!威脅上法院告不贏GG了

鏡週刊
03

起底踹飛老婦北捷男行頭 洋裝、包包、提袋全是「三宅一生」定價曝光

上報
04

虎媽餓死女兒!未婚同居、囚打婆婆黑底曝 軟弱夫執意迎娶悲劇連發

自由電子報
05

立委花蓮發高壓噴水機 原來是這藝人善心

NOWNEWS今日新聞
06

黑道幫討債「呼巴掌」害婦重摔命危 天道盟會長遭逮

TVBS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