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心梗猝死」三分之二有前兆!胸悶、氣喘、左肩酸麻…心臟權威李源德:危急時刻這樣自救,5件事善待心臟

幸福熟齡 X 今周刊

更新於 8小時前 • 發布於 8小時前

作者 : 李芷誼整理

圖片 : Shutterstock(示意圖非當事人)

心臟病長年位居國人死因前段班,被稱為「無聲殺手」。但世界級心臟權威、亞洲首例心臟移植成功主刀醫師──李源德教授指出,心肌梗塞並非完全無跡可循,三分之二猝死患者在倒下前都有警訊。只要及早察覺症狀、迅速就醫,就能保住生命、保住心臟功能。

心肌梗塞是怎麼發生的?

李源德解釋,心肌梗塞是「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的一種急性表現。

隨著年齡增長、生活習慣不佳或疾病控制不良,心臟血管內壁會逐漸增厚、鈣化並失去彈性,導致血液流通受阻。

若血管內的「斑塊」突然破裂,血小板會大量聚集,形成血栓,使血流中斷,造成心肌缺氧壞死,這就是所謂的「心肌梗塞」。

他指出:「心梗最危險的不只是血管阻塞,而是缺氧區域可能引發嚴重心律不整,導致猝死。」

冠狀動脈疾病主要分為3類:心肌梗塞、心絞痛與猝死,三者互相關聯,都是需高度警覺的心臟警訊。

血管痙攣與生活壓力——隱藏的殺手

此外,血管硬化外也會造成「血管痙攣」,成為進一步誘發心肌梗塞的重要原因。

李源德指出,情緒緊張、抽菸、焦慮等刺激,都可能使血管急劇收縮,暫時導致血流中斷。

他提醒:「同一個病人,在不同時間、不同情況下,會有不一樣的收縮情形,不應該讓我們的血管有那種急劇的收縮。」

因此,保持情緒穩定、避免過度焦慮與戒菸,是日常最基本的預防措施。

「有些人越緊張越抽菸,結果反而誘發心絞痛。」李源德語重心長地提醒。

抽菸與高危險群:年輕化的心臟病

傳統上,冠心病多見於年長者,但近年歐美與台灣皆觀察到「年輕化」與「女性化」趨勢。

李源德分析,年輕族群因工作壓力大、作息不規律、抽菸或肥胖等問題,導致血管硬化提前發生。

女性則在更年期後,少了女性荷爾蒙的保護,動脈硬化進展速度為男性的2倍。

「此外,現代女性面臨家庭與職場雙重壓力、以及肥胖問題,有些人會用抽菸來抑制食慾,反而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他提出案例示警,曾有病人因為焦慮一直抽菸,「一支接一支抽,結果抽到急性心肌梗塞就休克,短短幾個小時就走了!」顯見抽菸對健康造成的危害,而女性抽菸人口上升,更是值得警覺的公共衛生議題。

警訊:心臟在「提前示警」

「有人說『猝死』沒有徵兆,事實上猝死的病人,在事情發生前,三分之二是有徵兆的!」李源德說,常見警訊包括走路或爬樓梯時出現胸悶、氣喘、左肩或左臂痠麻,甚至疼痛放射至下巴或上腹部。

若胸悶時間短、能在幾分鐘內自行緩解,多半屬於「心絞痛」。

他建議,遇到胸悶時先嘗試「深呼吸、放慢動作」,藉由降低血壓與心跳,減少心臟負擔。

「但只要疼痛持續超過20分鐘,就要懷疑是否已轉為心肌梗塞,或是大動脈剝離、心包膜發炎或其他的心肌病。」

此外,若胸悶伴隨冒冷汗、臉色蒼白,或有家族心臟病史者,務必儘快就醫檢查。

「血親如爸爸媽媽、兄弟姊妹、甚至伯伯叔叔,假使有心臟病、猝死病史,或曾經做過支架、繞道手術,甚至是家族性的高脂血,都應該注意是否有先天性的血管異常。」

李源德建議,有心臟病家族史的人,特別是中年以後,更應定期做心電圖與冠狀動脈篩檢,來確認自己是否為高危險族群。

心梗第1時間「勿慌張」,黃金90分鐘搶救關鍵

至於當家人或身邊有人出現急性胸痛、冒汗、呼吸困難時,如何應變?

李源德明確指出:「第一件事,不要慌張。」慌亂會讓交感神經亢奮,使血壓升高、心跳加快,反而加重病情。

此時應讓患者平躺或坐下,保持鎮定與深呼吸,減少心臟負擔。若手邊有「亞硝酸甘油舌下片」,可讓患者含服一片,幫助血管擴張。

但最重要的是——立刻撥打119。

「不要自行開車送醫,因為救護車上有專業急救設備與人員。」

依照健保規定,病患抵達急診後10分鐘內需完成心電圖檢查,確認是否為心肌梗塞;若確診,醫療團隊會於90分鐘內完成導管擴張與支架置放手術,以恢復血流。

李源德強調:「血管堵塞越久,心肌損傷越多,恢復也越需要時間,所以越快越好。」

他補充,即使超過90分鐘,只要心臟功能尚未完全喪失,仍有機會透過導管手術挽救,「重點是不要拖延。」

他也提醒,有些人可能會用抗血小板藥物來應急,但藥效發揮至少要30分鐘至1小時,不如到醫院由專業醫護來處置更安全。

尤其坊間流傳心梗發作時「大力咳嗽、搥胸、拍打手臂內側」,或是在人中、鼻孔擦綠油精刺激打噴嚏,其實都無法有效改善,還不如讓病人自己做個深呼吸,讓心跳減慢、血壓降低,降低心肌所需的氧氣。

心臟病防線:從生活開始

「我的經驗是,病人急性心梗後那段時間最聽話,但過了1年、半年後就恢復他原有的生活習慣,所以病人一定要有自覺去改變。」

好比高血壓的病人要避免吃得太鹹,1克食鹽約1個拇指的量,一天勿超過6克。

而血脂異常則要積極控制,簡單說就是「好吃的東西少吃」。

冠心病的預防跟治療守則:

● 戒菸、控制三高與肥胖:這是防止動脈硬化的基本三守則。

● 規律運動:每週至少運動3次,每次30分鐘以上,有助提升血液循環。

● 管理壓力與情緒:保持心情平穩,避免暴怒與過度焦慮。

● 健康飲食:少鹽、少油、少糖、少精緻澱粉,多新鮮蔬果,減少反式脂肪攝取。

● 定期健康檢查:特別是家族有心血管疾病史者,應每年檢查血脂與心臟功能。

「我最擔心的,是病人自以為沒症狀就不吃藥!」李源德說心梗再度發作的機率很高,因此仍須服藥控制、建立良好生活形態、定期觀測血壓、心跳。

今年86歲的他以自己為例,每天約步行6000~8000步,假日爬郊山訓練肺部跟心臟,至今血壓(收縮壓)控制在110~120 mmHg,心跳則維持每分鐘50~60下。

「心臟是自己的東西,怎麼好好善待心臟,是你延年長壽很重要的因素。」

李源德表示,別給心臟太大不合理的負擔,這包括情緒的反應、生活的習慣、以及危險因子等,「你都應該把它消除減輕,減輕心臟本身的負擔。」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用新觀點活出成熟態度,點我追蹤幸福熟齡IG

《百大醫言堂》由慈月基金會及神腦科技文教基金會聯合出品,目的是傳遞最正確、最實用、最先進的疾病相關資訊。每集將會邀請一位不同領域的權威醫師,親自到現場分享,為國人的健康把關。這不僅是一個節目,更是您了解健康、掌握未來的平台。

更多幸福熟齡文章

他50歲勞保一次領爽花光「還能工作有後路」…被資遣才驚覺4大國家補助全沒了:代價遠超過想像

吃爆豆腐、雞胸肉,為何還會「肌少症」?醫揪台灣人1習慣釀「蛋白赤字」:身體沒吸收,腎臟快累死

加入幸福熟齡LINE好友,掌握更多資訊!

健康指南:守護心血管健康

保護心臟健康,降低死亡風險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哈佛研究!「多說2字」讓大腦回春20年 手腳都靈活了

三立新聞網
02

43歲女乖乖回診 「1事」釀肝昏迷病逝!醫怒:決心宣戰

三立新聞網
03

「內褲卡屎」是真的!洗過也沒用 細菌超標10倍...半年就該換新

中天電視台
04

陷在焦慮裡?先不要努力想變好 「什麼都不做」也是一種方式

健康醫療網
05

女主播嫌不衛生拒用免治馬桶遭酸 肛門科醫生也不愛原因曝光

中時新聞網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