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早期防治結合延緩透析!北醫大體系推「綠色腎臟照護」 盼達醫療永續

健康醫療網

發布於 10月16日08:30 •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嫊雰報導
「綠色腎臟醫學」概念提倡透過早期診斷、延緩病情與減少透析等方式,提升患者健康與生活品質,同時減少醫療資源使用,以降低環境負擔。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嫊雰報導】56歲的馮先生有多囊腎病家族史,但年輕時忙於業務工作,未重視健康;直到55歲開始腹膜透析,但雙側腎臟囊腫過大、囊液達1萬毫升,腰圍超過腿長,使得腹壓過高,只能減量治療、盡量維持殘餘腎功能至換腎。2024年底,太太主動提出捐腎,完成移植手術後,馮先生的排尿狀況和腎功能逐漸回覆,非常感恩太太,也開始主動管理健康。

臺北醫學大學吳麥斯校長表示,北醫大與國際INSIDE CKD計畫合作的模擬模型顯示,2022年全台約有250萬名慢性腎臟病患者,占總人口達一成;多數患者依賴血液透析,估計每位患者每年用水逾7.4萬公升、用電1963度、產生的廢棄物超過320公斤。因此,治療以早期診斷、減少透析為目標,若有透析需求,建議可考慮對醫療資源消耗相對較少的選擇。

人均壽命延長 及早做好準備守護健康餘命

吳麥斯校長指出,隨著腎臟病防治計畫的推廣,近年來全台新增腎病患者、透析患者人數均呈下降趨勢,發病年齡也持續往後延,台灣已不再是「腎病王國」。不過,由於預期人均壽命將增加,人們還是要為多出來的二、三十年做好規劃,及早改善不良生活習慣,並找出風險因子,加強照護。

腎病惡化資源消耗增!醫說明何謂「綠色腎臟醫學」

此外,過去醫界就曾提出「綠色腎臟醫學」概念,提倡透過早期診斷、延緩病情與減少透析等方式,提升患者健康與生活品質,同時減少醫療資源使用,以降低環境負擔。吳麥斯校長說明,在腎病尚未發生時,可透過篩檢找出高風險族群,及早啟動治療、延緩病程進展;如果不可避免地需進入透析,那下一步就是考量哪種方式,可為個人和地球都帶來助益。

腹膜透析水電消耗低、在家就能做 有望助提升醫療韌性

吳麥斯校長進一步表示,可居家進行的腹膜透析,水電的消耗相對較低,無需頻繁來往醫療院所也為患者帶來便利,還能減少交通碳排;目前台灣新發透析患者的5年累積存活率達55.1%,其中腹膜透析者5年累積存活率更高達68.7%,均領先國際。

台灣的腹膜透析比例約7%,相較於亞洲多數國家略低。健保署陳亮妤署長也指出,近年因極端氣候造成颱風、水患等災難頻發,尤其是近期的花蓮光復洪災,凸顯出醫療應變系統和醫療韌性的重要性。每當發生大型天災時,災害應變中心會特別關注疏散民眾中有無孕婦,再來就是透析患者,若腹膜透析的比例增加,患者的活動能力提高,預計也有助於提升整體醫療韌性。

末期患者一「腎」難求 醫揭「殘餘腎功能」重要性

衛福部雙和醫院李明哲院長則指出,腎臟移植為末期患者提供了減少或脫離透析的治療選擇,但從2021年的數據看,每100位透析患者有9.1位等待移植,而每100位等待移植的患者,只有3.9位成功獲移植,每位腎友平均等待腎臟移植時間超過5年,幾乎是一「腎」難求。等待移植期間維持殘餘腎功能,則攸關透析患者的生活品質和存活率,荷蘭大型研究就顯示,腎友殘餘腎功能改善,與身體功能、社交功能、精神狀態等皆有相關。

雙和醫院啟動綠色轉型 結合智慧醫療兼顧腎友和環境

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吳美儀研發副院長分享,雙和醫院近年啟動綠色轉型策略,透過數位化管理系統、透析廢水與廢棄物回收再利用等措施,在2023年至2024年間成功減少2508公噸二氧化碳當量,相當於2200輛汽油車一年的碳排量。

吳麥斯校長也強調,未來將持續發展智慧化與遠距醫療科技,其中將在居家腹膜透析病友遠距監測應用上,結合在地診所建立照護網絡,讓病友獲得更便利的醫療服務,同時減輕環境負擔。

【延伸閱讀】

低鈉飲食不等於腎臟保健?腎病患者需留意「減鹽陷阱」

腎結石復發率近五成!營養師親教飲食策略 預防從口開始

加入【健康醫療網】Line@好友,天天關注您健康!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守護心血管健康

保護心臟健康,降低死亡風險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超愛吃「1食物」!表妹婿20幾歲罹大腸癌 譚敦慈:絕對不吃

鏡報
02

莊人祥59歲罹胃癌!醫揭早期無症狀 「4大地雷食物」曝光

三立新聞網
03

吃個炒飯竟進ICU!專家點名5大「不能放隔夜」食物:這種細菌加熱也殺不死

鏡報
04

23歲女孤獨死1年「遺體如木乃伊」 向AI求救訊息令人鼻酸

中天電視台
05

男子「尿尿分岔」慌了 醫:40歲以上注意!有癌變可能

鏡報
06

不用日行萬步!各大科學研究發現走路「這步數」就能燃脂、降血糖

健康2.0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